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中工网
TUhjnbcbe - 2023/6/16 21:00:00

原标题: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主题)

——南京大学青年学子寻访红色家书实践调研(副题)

编者按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封封家书,是中华民族情感记忆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历史档案。红色家书见证了*的奋斗历程,是独特的*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自年7月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名青年学子开展了红色家书寻访实践活动,11支小分队深入北京、江苏、安徽、陕西、四川、重庆、广西、*等多个省份,走进一个个*员家庭寻访家书,从书信的字里行间体悟伟大精神,感受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期《光明调查》梳理了青年学子所寻访的年以来反映英雄人物事迹和时代典型风貌的部分家书故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色家书传承现状与作用意义,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红色家书及其精神提出建议。

在中国共产*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都有无数优秀共产*员留下了很多思想昂扬向上、感情真挚动人的红色家书。这些红色家书是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是共产*人璀璨精神图谱的生动描画,也是赓续红色基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寻访红色家书,这是当下青年与先辈的时空对话,也是信仰与奋斗的传承——

1找寻:百年家书中永恒的信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地下*员家书:坚贞不屈的红色理想

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地下工作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的忠诚,投身隐秘战线,潜伏敌人内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年5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野沟头的一户人家里,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入*宣誓仪式,宣誓人名叫胡慕梅。不久胡慕梅被派遣到附近的周陈庄,边行医边秘密开展*的地下工作,成为当时国民*所统治的“白区”中的一颗“钉子”。

年8月,胡慕梅的儿子胡亚民在镜头前说道:“尽管我爸爸没有文化,但在我心中他很高大,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学生刘子聪所在的实践小组去往重庆市和江苏省泰州市挖掘的红色故事。

“*的标准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容易的……衡量自己对于*员的标准,是多么的不够呀!我也要向它积极靠拢!”“在工作中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对待师傅应该尊敬”“一个青年人,千万不能节省一点力气,力气是用不完的”……

胡亚民至今保留着上大学以来与父亲交流的书信,有封。这些家书有的寥寥几百字,有的则长达数千言,或报平安、叙家事,或论时事、谈心得。顺则养寒士之风,逆则处忧患而涵养志气。胡亚民提到,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从来不抱怨,并且通过家书教导自己也“不要埋怨”“把自己的思想好好改造改造”。

“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对塑造和培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刘子聪深深感动于一封封家书里的真情大义和家国情怀:“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知青家书:援疆驻屯的热烈青春

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国家开始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到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知青”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产生。

“游子漂泊五十载,为国屯垦在边陲。老来思乡寻故里,往日茅屋可还有?”

写下这首诗的游子名叫郭英生。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已经扎根边疆六十五载。

“我们希望挖掘赴疆知青人员的乡情记忆,*粤新民族情援疆纪念馆是其中一条线索,而郭英生爷爷正是这所纪念馆的监事长。”学生马晓燕一行九人踏上了寻访之路。

*的傍晚6点天还很亮,老式的白色棉麻衬衫、灰色的西装裤,穿戴整洁板正的郭英生早早准备好了瓜果迎接学生们。郭英生是粤籍印尼归侨,幼时在异国的漂泊经历让他的家国情怀深植心中。自年15岁的他报名参加“广东省赴疆工作队”,踏上那辆开往祖国大西北的列车开始,他在*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年郭英生写下了第一份入*志愿书,年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十八年间他一心向*志不移,用拼搏和进取填满等待。

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斑白,从汽车厂里的小学徒到副总工程师再到纪念馆监事长,郭英生将西北大地的时光记录在两摞信件和一沓老照片里。信件铺满了整个小床,信纸上满是泛*的印迹。有外出求学的儿女送来的祝福,有旅居香港的姐姐发来的问候,还有身在异国的父亲寄来的思念。“阿爸”“英弟”“英生”……它们的开头很简洁,却都无比深情。

“我已到技术科一个多月,学习着熟悉业务及设计任务,我会虚心向工程师们学习的。您的工作还很忙吗?我觉得在工作上您像我的科长,五六十岁的人一天不知工作多少个小时,跑来跑去的。”这是郭英生女儿写给他的一封信。受郭英生的影响,他的儿子和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工作。

从郭英生家里出来后,马晓燕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看到你们关心国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字如面,让家国情怀传承绵延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