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4日,江苏常州的沈先生突发胸背部疼痛,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B型,这个假性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生命危在旦夕!经直升机转运,沈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
5月27日下午3:03分,病人来自东海的岛屿,这位建筑工人突发急性剧烈腹痛,并伴呕吐,经远程会诊后初步判断为肾绞痛。4:45分,直升飞医院停机坪。
上海打造海陆空一体化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上海市卫健委今天透露,作为“第五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之一—“以应急救治为核心的上海市网络化医院建设”项目整体提升本市区域内立体航空医疗应急救治能力。
该项目由本市首家医院——医院牵头,联合本市5家具医院,分布合理并融合各自优势医疗专业资源。
年5月起,基于医院原有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工作基础,探索创新牵头建立长三角航空医疗救护协作网。同时,通过提升常规医疗救治、危急重症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能力,如传染病防控情况下,地面交通不畅时的紧急救治快速反应能力,减轻灾害的严重后果。今年5月间,在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先后通过直升机完成3例长三角区域内的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并成功救治。
如何解决航空医疗救护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记者了解到,6医院及市医疗急救中心分别遴选医护人员组建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救护)队伍,在完成国家航空医疗救护培训基地统一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择优留选,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从事航空医疗救援(救护)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具备资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工作不断推进及机制完善,这支队伍由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办公室统一管理调配,将承担起市级层面上的航空应急保障任务,并将成为航空医疗救援(救护)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助力之一。
为推动海上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打通海上救援“最后一公里”,上海搭建快速、便捷、高效的“绿色生命线”。去年年底,医院与东海救助局联手,在构建联动机制、探索海上医疗救援转运模式、建立远程医疗指导模式、合作培训与实战演练机制及建立海上医疗救援科研体系等五个方面开展合作。
航空医疗救援对信息化的要求更高。为此,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援网络指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引入5G通信、卫星通信、云计算等技术,保障空地间患者病情、航空器位置等信息的实时交互,最终实现在市医疗急救中心、航空办、医院、执飞单位间的调度信息、任务信息、飞行信息、患者病情信息等全流程信息传输。
同时,为解决空地信息实时传输,完善医疗设备信息及患者实时信息的传输到地的问题,与市警务航空队携手合作,率先以试点机型实施应用,打通机上医疗设备实时数据的交互通路,以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模式共同推进实时信息传输模式建立,形成有效、高效、及时的“空-地”联通机制。
未来,上海打造的海陆空一体化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还将不断升级,逐步提高航空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保障特种群体、特殊作业环境人群生命健康管理。据悉,为提升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上海市航空医学研究所作为医院附设性研究机构,以开展航空医学研究、航空心理学研究、航医学与工程学研究及应急医疗救援相关研究等相关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