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考察,为做好新时代安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领、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安徽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开拓奋进谱写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习近平
碧波万里通江海,*金三角起宏图。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一体化发展迈出了铿锵步伐。
今后,全省还将扬皖所长,在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展现更多更大更强的新作为。
互通互联新突破,核心城市联系更紧密
“从杭州到合肥,最短只要2小时,这也太快了。”从杭州来合肥看望小孙女,马女士比以前更从容了。这得益于1个多月前,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南段的运营。全线打通后的商合杭铁路,纵贯安徽南北,撑起了安徽铁路网的主骨架,拉近了安徽南北两地的时空距离,也让豫皖浙实现了高铁“无缝对接”。
就在6月初,沪苏湖铁路开工。今后,这条线路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未来可以连通安徽,成为一条贯通长三角的交通大动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重中之重是交通基础设施。如今,长三角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省发改委长三角处相关人士介绍,一年多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建设。截至年底,安徽铁路网密度达.8公里/万平方公里,位居长三角第二,同比增长8.9%。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长三角主要核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合肥市已一马当先。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双节点城市,合肥将持续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当前,合肥市高速路网“一环七射四联”加快形成,G40沪陕高速、G42沪蓉高速、G50沪渝高速、S17合淮阜高速等七条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合肥与长三角省际公路通道正在不断优化提升。
接下来,合肥市将不断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推动合肥由“米”字形向“时钟”形体系转变,共建长三角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体系。合肥市发改委透露,接下来,合肥市将全面建设合新高铁、新合肥西站,积极推进沿江高铁武合宁段、安康至上海等高铁前期工作;并推进合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促进市域铁路向郊区及周边城市延伸。
到年,安徽省的铁路网密度将达到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争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所有省辖市至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越来越多的“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也将指日可待。
便利化新提升,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除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有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路”,一年多来,长三角三省一市还不断加快打破无形的行*壁垒,加快各种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各类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得到了新提升。
8月20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住建部门在上海共同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正式落地。年内,三省一市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将在已有的信息合作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服务便利、人才交流等9个领域。以前办理一个事项需要当事人自己往返跑办,今后更多实现网上申请,更省事。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去年5月22日,长三角地区*务服务“一网通办”正式开通运行,包括上海、杭州、合肥、苏州、嘉兴等在内的长三角14个城市实现首批51个*务服务事项的“一网通办”。如今,在合肥,通过“一网通办”专窗,江浙沪皖范围内社保卡申请、敬老卡申请、学籍档案查询、人才引进档案查询等事项均可跨省市办理。
就在上个月,由安徽省*府与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合肥开建。这个项目已经入选了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预计在两年后,一座崭新医院将面世。这只是长三角在卫生领域里合作的一个缩影。
自全国率先探索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以来,长三角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三省一市居民在41个城市的主要医疗机构门诊或住院,均可持卡就医、实时结算。截至年7月底,门诊直接结算总量已超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3.7亿元,为全国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省发改委长三角处相关人士介绍,安徽省还通过积极打造“皖事通办”平台,66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强化与沪苏浙公共数据交换共享,累计交换数据.68万条,办件总量41.84万条;通过共建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年分别压缩了66.5%和83.5%。
除了不断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随着长三角各地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扩容,公共服务制度接轨加速,在一体化发展中,安徽人将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快复苏,各地经济止跌回升成主基调
“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一年多来,安徽在更高起点推动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在合肥,目前已拥有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等5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挂牌园区,园区内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去年,安徽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工程。其中,前3个集群就在合肥。
以此为基础,安徽正在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14.9%。”省发改委长三角处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又逆势增长了8%。
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安徽省与沪苏浙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全省人均GDP与长三角人均GDP比值从年的51%提高到年的55%。中心区率先突破成为亮点,皖江8市年人均GDP8.2万元,与长三角人均GDP的比值由年的74%提高到年的79%。
作为中国经济最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正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经济加快复苏,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同比进一步提升。从三省一市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止跌回升是主基调。
其中,江苏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9%,安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7%,浙江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5%,纷纷回到“正区间”。而地处开放前沿的上海,也直面全球疫情影响,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两心同创新速度,力争更多并跑领跑成果
长三角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国内有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在长三角就有两个,一个位于安徽合肥,一个位于上海。当前,安徽正携手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力争取得更多并跑领跑成果。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加速上行。”省发改委长三角处相关人士表示,年,三省一市联合争取到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超过项,交易金额高达亿元。
在这方面,合肥市也在重点推进研发平台合作。作为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合肥市依托长三角知名高校品牌优势及科研实力,不断完善产学研系统布局,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平台已经达到了26家,形成了院所合作的“合肥模式”。
另外,合肥市还探索与杭州、宁波等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共同支持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在长三角转移转化;鼓励在肥高校及科研院所走出安徽、融入长三角,支持中科大设立上海研究院量子中心,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在常州设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4月初,合肥市全文发布了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方案提出,推动合肥、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规划联动、管理联动、设施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当前,“两心同创”正在加速推进。
绿色发展样板区扎实推进
总书记强调,要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全域进入长三角之后,安徽就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发展样板区,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一年多来,在生态环保领域,安徽与江浙沪一起配合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控实施方案》,还联合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并加强区域联合执法。
“当前,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正在扎实推进。”省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1.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5%,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淮河干流总体水质持续为优,新安江流域水质持续为优,环湖河流总体水质转为良好。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年下降27.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及以上比例达85.9%,较年上升了15.6个百分点。
全域纳入长三角,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久久为功。接下来,安徽还将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为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发展作出更多安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