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年从湛江医学院(广东医学院)毕医院工作,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年参加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医院神经介入科学习,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年被评为阳江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十佳医师”,年获第五届“中国医师奖”提名奖,年被评为首届阳江市“十佳医师”,年获“岭南名医”“第二届南粤好医生”称号。
完成阳江首例脑出血微创手术
“医院时,医院还没有CT,只有一些普通的彩超。”文学回忆说,虽然当时硬件条件比较差,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很高,在几位老主任的带领下,大家都非常努力学习。
年,医院引进CT检查后,神经内科的业务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年3月—年3月,文学完成了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进修。此后,医院神经内科有了独立的专科专家门诊。
年3月,医院心血管研究室心外科复苏室学习。年8月,文学用手摇颅钻完成了阳江地区首例神经内科脑出血微创手术获得成功。这一技术的推广,使许多因年龄较大等原因无法承受外科开颅手术的病人获得了救治,文学也因此获得阳江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年10月,医院开创了阳江市第一个封闭式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文学是创建人之一。文学带领ICU医护团队,第一年就完成了56例心脏直视手术,包括先心病、房缺、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置换等高难度手术。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室副主任,获得省市青年文明号号长、市“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
多年后,每每说起在ICU那段岁月,文学还感触良多,技术上的困难自不必说,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绝大多数都是昏迷不醒的危重病人。病人许多细微的变化,大多还得靠人工观察。如简单的尿量记录,有时候面对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文学常常一守就是几个小时。
“病人的每一滴尿、每一次心跳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文学这样说。
率先在阳江开展神经介入技术
年3月,文学从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岗位调任神经内科(内三科)副主任。年11月,随着科室规模的扩大,神经内科分为神经内科一区和二区,文学任二区主任。
“我在ICU工作时,看到脑血管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心里很不是滋味。”文学说,当时有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神经介入技术,无须开刀治疗脑与脊髓血管疾病效果很好,他就立志要去学习这种新技术,并把它带回阳江。
年,梦想照进现实,医院医院神经介入科学习神经介入技术。年开始,文学带领着神经内科两个病区的医生开拓前沿技术,在阳江率先成功开展神经介入技术,挽救了许多生命,提高了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阳江首例神经介入手术——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首例院内支架植入术、脑梗死超选择动脉溶栓术、机械取栓术等,每年神经介入病例多例,为众多患者及其家庭减轻了负担。
此后,文学又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等,并开展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不开刀治疗颅内动脉瘤
年3月,48岁的患者邱女士出现头晕头痛,自己买药治疗效果不佳,两天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医院急诊科,进行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收入神经内科二区。
文学查看患者后考虑其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是脑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决定行数字减影(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中发现脑内前交通动脉有一动脉瘤,大小约3.5毫米×2.5毫米。经弹簧圈栓塞填充治疗后,动脉瘤闭塞,其余血管血流不受影响,术后再经脑脊液置换,清除颅内积血等处理后,患者病情渐好转,一个多月后康复出院。
文学为患者做的这项“手术”,是通过一条导管全部在血管腔内完成的,避免了开颅手术,当时在阳江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相比传统的一些开颅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造福了许多患者。
始终将病人摆在首位
从医三十余载,文学始终将病人摆在首位。
不知多少个夜晚,文学不是在辅导孩子做功课,而是伏案查阅资料,为他的病人准备治疗方案;不知多少个节假日,他没有陪伴家人,而是在病房里陪患者度过。
文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次数屈指可数。年10月的一天,因为妻子没有时间,文学早早起来送孩子上学。但天公不作美,在路上突然下起大雨,微寒的秋风裹挟着雨点打在脸上,父子俩在风雨中瑟瑟发抖。正在这时,文学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这是科室打来的紧急电话,当然又是抢救病人的事。匆忙间,他的摩托车侧翻在马路中央,父子俩摔倒在地上,全身湿漉漉。但是,这个“狠心”的父亲,迅速扶起车和孩子,急急地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医院赶去……
孩子懂事后,也慢慢理解父亲为何整天这么忙,为何当时这般“狠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