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年3月中旬到4月底,是上海疫情最为严重的一段时间。自疫情出现以来,医院南院神经外科的8名医生,承担了方舱(2人)、外出采核(日派出最多4人次)、急诊坐诊、急诊大厅配药支援坐诊、急诊手术和巡视神外患者(最多巡视8个场所,诸如神外病房、急诊走廊、急诊隔离抢救室、急诊抢救室、A4监护室、C4监护室、S4监护室、神内病房)等任务。截止4月30日,医院南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工勤人员和全体患者实现了新冠零感染,一起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时光。
我科在人员少、患者多、病人重、急诊多的条件下,医院提出的高要求:既要积极救治患者、又要积极投身抗疫、还要积极防治院内感染的三大要求,在抗疫的同时,积极高效救治急诊患者,特别感谢医院南院神经外科的天使们在这医院护理患者,现将我们救治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报道如下:
病例一
吊脚楼技术急性期治疗破裂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二期支架植入
难点:
1、急性期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2、粗大的后交通动脉从瘤体的底部发出;
3、手术要求: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降低出血风险;同时又要保持粗大后交通动脉的通畅;
4、技术:吊脚楼技术完成上述两个目的,对术者技术要求相对更高;
5、为降低复发的风险,1个月左右二期给予支架植入。
病例二
破裂的颅内多发动脉瘤
难点:
1、责任动脉瘤的判定:80岁老年女性,右侧出血稍多,血泡高度可疑,但位置稍微偏离前壁;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囊,亦可疑。策略:先治疗后交通动脉瘤,间隔4小时后,血泡样动脉瘤再次造影发现体积明显增大,最终确认出血的责任病灶为:右侧血泡样动脉瘤;
2、血泡样动脉瘤在组织病理上既含有假性成分,又含有夹层成分,极易发生再出血,治疗难度大,治疗后破裂出血的风险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治疗务必妥当可靠;
3、治疗:本例患者急性期采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修饰圈治疗,术后即刻病变即完全不显影,术后1周和出院前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
(1)先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瘤(顶端有子囊,可疑破裂)。
(2)再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瘤(出血的责任病灶)。
术后1周和出院前复查:两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病例三
破裂的椎动脉V4段大型夹层动脉瘤孤立术
难点:
1、破裂的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高,需要及时进行外科干预;
2、相对于重建技术而言,闭塞术止血效果更为妥靠;
3、采用孤立术闭塞整个病变,降低/消除了再次出血的风险;同时保留了PICA的通畅性。
病例四
破裂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宽颈)的治疗
难点:
1、动脉瘤为宽颈动脉瘤,不借助球囊或者支架辅助栓塞难度大;
2、出血的急性期,又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手术要求:既要致密栓塞破裂的宽颈动脉瘤,又要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通畅;
4、策略:本例患者采用急性期单纯弹簧圈技术,二期酌情支架植入。
病例五
破裂的左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宽颈)的治疗
难点:
1、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从瘤体底部发出;
2、手术要求: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的同时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通畅;
3、疫情期间,材料缺乏,只有动脉瘤最大径一半大小的弹簧圈,成篮难度加大;
4、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
5、本例使用技术:双微导管技术。
病例六
破裂的左侧大脑后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的治疗
难点:
1、出血急性期尽量避免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2、病变含有假性成分,再出血风险高;
3、病变位置远,微导管到位存在一定难度;
4、本例使用技术:Trappingtechnique,相对更为妥当消除出血的风险。
病例七
破裂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
难点:
1、动脉瘤为破裂分叶状,栓塞容易分割,难以致密栓塞;动脉瘤为宽颈,没有球囊或者支架辅助,弹簧圈容易疝出;
2、出血急性期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3、动脉瘤位于分叉部,各个累及的分支需要保留;
4、手术要求急性期达到致密栓塞破裂动脉瘤,又要避免弹簧圈疝出诱发血栓;
5、策略:本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动态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夹击致密栓塞动脉瘤,对术者提出更高要求。
抗疫-查房-手术掠影
??结语
疫情三年了,大家一起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波疫情中被温柔以待。进入5月份以来,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查在即,我们以一首“临江往事”彻底告别疫情,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吧!
临江往事
风瑟瑟兮江水寒,浪花没尽,多少古今事;
雨濛濛兮春水暖,落英逝尽,往事依旧在;
风雨沧桑几轮回,江边故人,何以书春秋?
江山绵绵应犹在,笑看风云,唯有人不同。
专家简介
赵开*
同济大学附属医院
博士,博士后,现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血管组组长、医院南院神外执行主任、副主任医师、主诊医师(原为: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OCIN高级讲师,OCINCASES执行主编。
专业方向:脑血管病。
博士师从上海医院神经外科沈建康教授,博士后师从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
现为上海市和国家科技库专家、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主考官,通过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考核(中国医师协会)。担任Stroke、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Neuroradiology、JournalofneurologyandNeurosurgery、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Journalofclinicalneuroscience、EmergencyMedicine、JournalofOncology,BMCNeurology,FrontiersinNeurology等多家国外杂志审稿人。多次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手术演示。以长海介入团队参与人身份先后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个人证书。主持/参加*队和地方各类课题10余项。参编/参译脑防委介入治疗适宜技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操作规范、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学、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介入治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专著。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50余次。
专业特长:擅长各种颅内外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冗扩、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和硬脊膜动静脉瘘、颅内外血管狭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烟雾病、急性脑血管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颅内外血管慢性闭塞(开通术)等脑血管病的治疗。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