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近全闭塞,在患者外院DSA(Fig.3)上我们可以看到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通过复杂的侧枝代偿,右侧大脑中动脉有部分前向血流。术前高分辨核磁(Fig.4)上,可以看到右侧大脑中动脉M1末段闭塞,节段较短,分叉部及M2起始部是完整的。结合患者近期反复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发作、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明显低灌注(Fig.2),我们认为可以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
术中我们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导丝在哪里?导丝要去哪里?”
术中导丝通过闭塞段困难,并在接近闭塞处向下转弯,当时我们考虑是RMCA本身走形弯曲导丝进入下干还是导丝已进入早期分支?闭塞再通最关键的就是找到正确的道路,术前高分辨核磁可帮助我们准确规划手术路径,高分提示闭塞位置在M1末段,节段较短,且相对平直,分叉部未受累,闭塞节段与分叉后的上干相延续,使我们坚定信心认为导丝应误入了RMCA的早期分支。我们通过跟进微导管,轻轻捻转导丝顺利的进入了RMCA的上干(Fig.5,6)。在通过微导管的过程中仍有阻力,通过调整Naiven的高度,让Naiven超过眼动脉段,提供更好的支撑,在这样层层递进下,终于把Enchlon导管输送到了上干,造影证实真腔后,替换三米Transend导丝,选择1.5×15mm的赛诺球囊跟进通过闭塞段。
随后,我们遇到了第二个问题:“球囊在哪里?球囊要到哪里?”
没有路图,全靠骨性标记的定位。感觉球囊头端并没有完全越过闭塞段,但是阻力已经非常大了,只好把球囊输送到了我们假想中的闭塞节段的近端进行扩张,扩张后血管再通良好(Fig.7,8,9)。在球囊跟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可能由于我们对闭塞节段的长度判断有误差,球囊头端已经顶到分叉部。因此术中阻力大时,及时的停止推送还是非常必要的。
到这里“在哪里?”的疑问还没有结束。
在术后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再次回顾导丝到底在哪一根分支?这对增长手术经验,确保手术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我们要复习一下大脑中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分支模式。
大脑中动脉通常发出12个皮层分支供应一侧半球,分别是眶额动脉,额前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动脉,颞后动脉和颞枕动脉。12个皮层支分别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上干、下干及中干,当分支起源于大脑中动脉起点5mm内时,称为早期分支,最常见的早期分支为眶额动脉、颞极动脉和颞前动脉。其常见的皮层支起源模式,如下图(Fig.10):
大脑中动脉的分叉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11种,分别是单分叉,四分叉,假四分叉,内侧双分叉,外侧双分叉,内侧假双分叉,外侧假双分叉,真三分叉,假三分叉,近端三分叉和远端三分叉,其分叉模式如下图(Fig.11):
引自KarenCILLIERS,BenedictJohnPAGEAnatomyoftheMiddleCerebralArtery:CorticalBranches,BranchingPatternandAnomalies
我们要区分微导管、微导丝到底在哪一支,最简单的方法是先区分出额叶和颞叶。我们画出一条虚拟的线代表外侧裂,下方出现典型的颞前、颞中、颞后动脉的区域为颞叶,上方为额叶(Fig.12)。本例中我们的微导管最可能进入的就是上干的M3分支,导丝尖端进入顶后动脉。
至此,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的话题暂时完结,但我想这样的话题永无止境,我们神经介入的任何一台手术本质上都是这个问题。我们要在脑海中想到、眼睛里看到,这要求神经介入术者都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
铭心神介┃魏铭
医院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中心(RushUniversityMedicalCenter)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访问学者。专业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急性脑梗的动脉取栓;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椎动脉等颅内外支架植入等。致力于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创新性研究,参加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一项,天津市卫计委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一项。现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青委会常委,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介入分会理事。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