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篇推文讨论的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如果您是用“动脉瘤”搜索而来,而您关心的患者表现是剧烈头痛、呕吐,甚至已经昏迷,那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并不适合。
因为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非常凶险的疾病,院前死亡率约15%-20%(表现为猝死),医院后接受积极的治疗,死亡率仍然较高,而且往往遗留比较严重的后遗症。请与患者主管医生团队积极沟通配合,全力救治。
这篇文章讨论的颅内动脉瘤,一般是在偶然情况下(比如体检、外伤、某些疾病检查),头颅CTA或者MRA检查发现的。患者一般没有任何不适,或者可能有一些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但是病史中一定没有过剧烈的头痛(我们一般形容为”爆裂样的头痛“,或者”头像被锤子击打过一样“)
01颅内动脉瘤是个怎样的疾病?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根据年发表的一项针对中国上海2个社区的横断面调查研究表明,35~75岁健康成人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7%;按此估计,我国成年人颅内动脉瘤携带者最多可能达万(一般认为在万-0.5亿)。颅内动脉瘤的绝大部分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是不破则已,一旦破裂则风险难料(上文已经讲过)。
因此,颅内动脉瘤也常常被形象的称之为,埋在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
02未破裂动脉瘤应当如何处理?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是积极干预还是保守观察?
目前这方面存在很大争议,你咨询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听到不同的观点,甚至不同医生的建议完全相反。林浩医生认为,是否需要处理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应当是一个个体化的评估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维度: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风险,也就是这个疾病是否稳定,自然破裂风险有多大?
2、手术干预的风险有多大,只有手术干预的获益大于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疾病自然风险,才有可能采取手术。
如何精准地判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稳定性成为解决这个争议的关键。
03如何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稳定性?基于大数据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稳定性量表,如PHASES破裂风险量表、ELAPSS生长风险量表、Juvela量表等,在行业内得到一定的认可。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PHASES破裂风险量表PHASES评分,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一种风险因素(人种、高血压、年龄、动脉瘤直径、SAH病史以及动脉瘤位置6个因素),对应具体得分。PHASES评分的总分为各因素得分相加之和。可以预测5年期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见下图)。
ELAPSS评分系统ELAPSS评分系统用于评估UIA患者动脉瘤增大的风险,共引入6个危险因素(每个字母代表1个危险因素):既往SAH、动脉瘤位置、年龄、种族、动脉瘤大小、动脉瘤形状。
与PHASES评分系统相比,主要差异在于一个危险因素维度有更改(动脉瘤形状vs高血压病史)
Guvela量表Juvela量表基于一项纳入名共计枚UIAs患者的研究,平均随访时间21年,内容包含年龄、吸烟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等四个方面,分值0-12分。
我的观点(壬寅年春)目前看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稳定性应包括四个维度:临床、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瘤壁炎症。
非常遗憾,上述的三个评估系统(量表),主要评价指标是临床相关因素,对于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瘤壁炎症几乎没有涉及。
所以当你因为各种原因,在CTA或者MRA检查报告上看到颅内动脉瘤的字眼(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我的建议是:
血管造影入院做
明确诊断与评分
高危介入别犹豫
低危复查保安心
1、脑血管造影,第一要务是明确诊断。CTA或者MRA由于成像原理所限,诊断的颅内动脉瘤中,大约有10%是"壶腹样扩张"(基本无出血风险,完全不需要手术处理)。
2、脑血管造影,第二要务是评估破裂出血风险。主要在于动脉瘤形态是否规则(俗话—颜值就是正义),不规则的动脉瘤形态与近期破裂关系密切(上述评分系统普遍欠缺)
3、动脉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状况,目前已经有多种评估模式在DSA/CTA/MRA平台上进行研究,结果令人期待。4、高分辨MR可观察颅内动脉瘤瘤壁的结构,瘤壁的强化(一般提示存在炎症)与否与破裂风险明显相关。
脑动脉狭窄诊治林浩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