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trigeminalartery,PTA)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最常见的异常交通。在成人中,它与多种病理疾病相关,包括三叉神经痛、眼肌麻痹、垂体功能减退、海绵窦内瘘、脑动脉瘤和后循环卒中,后者可通过前循环的盗血现象或血栓形成而发生。本期介绍一例来自BMCNeurologyCaseReport栏目的病例,来详细了解PTA。
病例介绍
患者男,82岁,活动后突发眩晕伴左侧轻偏瘫。既往史:前几个月运动时短暂性眩晕发作、3年前前循环右侧大脑半球卒中(无后遗症)、高血压,平素口服10mg赖诺普利和2.5mg氨氯地平。神经系统查体示左侧轻偏瘫、垂直眼震、右侧核间性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和左手共济失调,NIHSS评分6分。
患者头CT平扫正常,CTA示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而基底动脉起源于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近端2/3呈丝状,远端剩余1/3管径正常,后者与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交通动脉-即PTA相连(图1)。图1.头CT,a)容积再现技术显示PTA与左侧ICA吻合,与BA的末端吻合,b)箭头显示PTA起源于左侧ICA,c)箭头显示吻合口近端BA发育不良。IC–颈内动脉,T–永存三叉动脉,B–基底动脉,P–大脑后动脉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接受了静脉rt-PA治疗,治疗后不久,NIHSS评分为2,遗留左腿轻瘫和左手共济失调。几个月后,患者无神经系统后遗症。总结和讨论
三叉动脉起源于连接发育中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以后将形成基底动脉的成对纵向神经动脉的胚胎血管。三叉动脉通常在后交通动脉(PcoA)发育后退化,但仍有病例(原因尚不清楚)持续存在。PTA的不同变异可采用Saltzman分类法(图2)。在Saltzman1型中,PTA的末端在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远端和小脑上动脉(SCA)的近端,吻合口近端的基底动脉可能发育不良,并且同侧的PcoA可能缺失。在Saltzman2型中,基底动脉通常无发育不全,PTA末端位于SCA近端,为SCA供血,PCA主要由PcoA供血。在Saltzman3型中,PTA直接连接一侧小脑动脉,无需与基底动脉吻合。对于Slatzman3型,有3种类型:终止于SCA的3a型;最常见的终止于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3b型;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3c型。
图2.椎基底动脉系统示意图,a)无PTA,b)Saltazman1型PTA,PTA近端BA发育不全,c)Saltazman2型PTA,PCA主要由PcoA提供。BA–基底动脉,ICA–颈内动脉,PCA–大脑后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PTA–永存三叉神经动脉,VA–椎动脉
PTA可引起血管神经压迫综合征,如三叉神经痛(在PTA患者中更常见)或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引起的眼肌麻痹。它还与垂体柄压迫引起的垂体功能减退、自发性或创伤性海绵体内瘘、脑动脉瘤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
PTA可能与许多不同的血管事件相关。PTA常伴发椎基底动脉发育不全,患者后颅窝血液供应减少,更容易发生缺血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发生盗血现象,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干梗死。然而,在基底动脉闭塞的情况下,如果闭塞位于PTA插入的近端,PTA可在远端区域发挥保护作用。在前循环血栓形成的情况下,PTA可导致血栓迁移至基底动脉,引起后循环卒中。尽管与PTA相关的缺血事件种类繁多,但该血管的血栓形成仍然罕见。
我们的患者存在先天性Saltzman1型PTA,表现为急性脑干梗死症状,给予rt-PA后部分缓解。临床表现符合脑桥基底部缺血性病变,引起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综合征,并延伸至被盖区,波及内侧纵束。这表明受影响最大的区域由基底动脉小穿支血管供血。此外,患者在症状前有过伸展性运动,支持该事件由盗血现象的可能性,但患者无大动脉病变以及rt-PA治疗后症状改善表明也可能是血栓栓塞所致。两种机制似乎都有可能。另外,该患者的眩晕发作可能与同一区域既往TIA相对应,可能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首发体征。校稿人:杨馨漩、刘大成点此查看文档赵子霖
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在读
首都医科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专业方向:脑血管病和神经重症
end
重症卒中
作为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