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椎动脉(VA)的颅内夹层是一种罕见的严重脑血管病变,与多种非特异性症状相关。颅内VA的夹层可能无临床症状,但更常表现为后循环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较少见的脊髓缺血,其中超过80%的狭窄闭塞型颅内VA夹层患者会发生后循环卒中。破裂的颅内VA夹层患者常伴有枕部和颈部头痛,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严重的SAH,超过70%的患者发生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对于发育不良的破裂椎动脉夹层,在保留PICA的基础上闭塞血管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当破裂的夹层动脉瘤累及VA重要阶段或PICA时,则建议采用血管重建技术。常用的重建技术包括支架重叠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FD)装置置入。目前关于FD治疗硬膜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研究较少。医院的SchobS等学者分析了应用FD治疗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硬膜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年7月的《FrontNeurol》杂志上。研究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至医院(n=13)、医院(n=16)、BGKlinikumBergmannstrostHalle/Saale(n=1)和Heinrich-Braun-KrankenhausZwickau(n=1)四家医疗中心的31例VA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基本的临床信息见表1。表1.31例患者基本的临床信息
分析患者的临床、手术和影像学数据,包括动脉瘤的解剖方面(大小、位置和形态)、术后动脉瘤状态、使用的器械、技术方面以及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和随访数据。根据患者的围手术期状态,决定抗凝治疗方案。每种FD装置都有独特的配套导管,常用的FD装置包括PED,p64,p64MW-HPC,Silk+、p48MW和SilkVistaBaby(SVB)。研究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1例,平均年龄55.5(30-78)岁,男17例,女14例。11例患者右侧VA病变,其余20例为左侧。15例患者使用了一个FD装置,包括14例p64装置,1例采用NBCA辅助栓塞,1例需要额外的球囊扩张支架来重建严重的动脉狭窄。16例患者使用了2个及以上FD(PED,p64)装置,两名患者使用了p48MW-HPC,一名与三代SilkVistaBaby(SVB)结合使用,一名患者接受二代Silk+治疗。9.6%(3/31)的患者出现了缺血性卒中。其中两人患有部分PICA梗塞。共6名患者死亡,其中3名患者的死因分别为围手术期再出血、肺动脉栓塞和迟发性脑实质出血。其余3名患者在急性-亚急性期死亡,与SAH严重程度相关。1名患者GOS评分2分,2名患者出现严重残疾(GOS评分3分),4名患者出现中度残疾(GOS评分4分)。18名患者完全康复(GOS评分5分)。典型的使用FD血管重建病例见图1-2。图1.一例PED血管重建术,57岁男性患者右椎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A)非增强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Fisher3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后-前(B),侧(C),和工作角度(D)右椎造影显示夹层动脉瘤靠近小脑后下动脉(PICA)。应用PhenomTM27导管释放PED一枚(E)。PED以动脉瘤为中心准确释放。造影(F)显示血管重建PICA显影良好,造影剂在动脉瘤(G)内滞留。后-前投影(H)造影显示后循环显影良好图2.一个PED植入术的案例,58岁男性患者的右侧远端V4段破裂夹层动脉瘤。(A)CT显示SAHFisher3级。后前(B)和工作位(C)造影显示动脉瘤累及PICA。应用PhenomTM27微导管先后释放两枚PED(D,E)。支架释放后显示PICA和远端椎基底动脉血流通畅,夹层动脉瘤局部瘤内造影剂滞留(F)研究结论最后作者总结道,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破裂VA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然而,即使在技术上成功地进行了血管内治疗,也存在较高的总体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