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Coanda效应”:蛇形动脉瘤是由囊性动脉瘤持续地扩张最终形成蛇形动脉瘤,其具有尺寸大、无明显瘤颈、流入道与流出道分离、流出道供应脑实质等特点。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蛇形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颅内动脉瘤,瘤体内除大部分为机化血栓外,还包含有迂曲、扩张的血流通道,DSA上表现为异常的“蛇形血管影”。蛇形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Coanda效应”:蛇形动脉瘤是由囊性动脉瘤持续地扩张最终形成蛇形动脉瘤,其具有尺寸大、无明显瘤颈、流入道与流出道分离、流出道供应脑实质等特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放射科的Kandemirli教授及医院的15例蛇形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报道,并对随访期间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与蛇形动脉瘤之间的转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表在《AJNR》上。
研究结果
15例动脉瘤中,12例为蛇形动脉瘤、1例为囊性动脉瘤、2例为梭形动脉瘤。随访期间,3例囊性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逐渐转变为蛇形动脉瘤,1例蛇形动脉瘤逐渐转变为梭形动脉瘤。
介入治疗的结果:11例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后得到状缓解或改善,无操作相关致残事件发生;3例患者出现MR证实的缺血并发症,其中2例完全缓解,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平均2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无瘤体复发,1例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病变对脑干的压迫增加,剩余的所有患者瘤周水肿消失,8例占位效应减轻。
图1.囊性动脉瘤→蛇形动脉瘤的转化:37岁女性患者,剧烈头痛入院A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囊性动脉瘤(1.44*1.65cm)B5年后动脉瘤显著增大,呈蛇形(5*4*4cm)CD瘤内弹簧圈栓塞及Onyx胶注入
图2.梭形动脉瘤→蛇形动脉瘤的转化:32岁男性患者,头痛、多汗入院ADSA示右侧PCA梭形膨大B6年后随访MRT1相示增强的蛇形血管影,可见占位效应及中线移位C-EDSA示迂曲且膨大的血管
图3.蛇形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的转化:39岁女性患者,头痛、复视入院A-BDSA示右侧颈内海绵窦段大型蛇形动脉瘤C-D2年后随访示梭形形态
该研究共报道了4例囊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蛇形动脉瘤的相互转化案例。在既往文献中已有类似报道,如Tomasello等人报道了1例小型MCA梭形动脉瘤在5年随访时转化为蛇形动脉瘤;Senbokuya等人报道了1例ACA远端动脉瘤在5个月随访时转化为蛇形动脉瘤。然而,关于蛇形动脉瘤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动脉夹层是形成蛇形动脉瘤的始动事件;另外,对于蛇形动脉瘤而言,完全栓塞并不代表病变稳定了,有报道显示即使完全栓塞亦存在复发风险,瘤内血栓液化及随后的血栓内夹层可能是复发的关键。
组稿
张颖影主治
医院
编译
张小曦博士
医院
审校
赵开*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低剖面可视性支架(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单中心研究
影响WEB植入术后动脉瘤闭塞和复发的因素分析
多发性脑动脉瘤发生的相关因素
文章编译、病例分享、手术转播、会议直播、商务合作等事宜,
请联系,
投稿邮箱:neuro_interv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