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可调控微导管行弹簧圈致密填塞治疗巨大宽颈肺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摘要74岁男性患者发现巨大宽颈肺动脉假性动脉瘤。为预防危及生命的咯血,我们施行了经皮经导管弹簧圈栓塞肺动脉假性动脉瘤。为了使用最少量的弹簧圈来有效隔绝假性动脉瘤,我们使用了可调控微导管。我们利用可调控微导管的可弯曲头端进行弹簧圈的故意折叠,实现了对靶血管的致密填塞,从而避免了弹簧圈的移位和非靶栓塞。背景介绍肺动脉假性动脉瘤罕见,通常由外伤、医源性损伤或感染引起,可以导致危及生命的大咯血。据报道,经皮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是肺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动脉瘤大小或形态的因素,手术偶尔会非常困难。年出现了一种可调控微导管(SwiftNINJA,MeritMedical,SouthJordan,UT,USA),具有可遥控的灵活头端。该微导管在近端手柄上有一个调控拨盘,为术者提供最佳的操控体验,可以双向最大°调整2.4F可调控头端的方向(图1)。该器械的其中一个优势是可以通过弯曲导管头来故意折叠弹簧圈,从而实现致密填塞。在此,我们描述了使用可调控微导管行弹簧圈致密填塞成功治疗一例巨大宽颈肺动脉假性动脉瘤。图1:可调控微导管在近端手柄上有一个调控拨盘(箭头),使术者能够最佳操控,可以双向最大°调整头端的方向。调控拨盘可以用锁定器(短箭头)锁定以保持导管头的方向。病例报告一名74岁男性因升结肠癌伴肝转移接受了右半结肠切除及部分肝切除术。两年后,因复发肝转移再次行部分肝切除术。术中发现膈肌侵犯,同期切除部分膈肌。术后发生胆漏并经由膈肌缺损漏到胸腔,导致脓胸,经胸腔镜手术及胸腔引流得以治愈。肝切除术后2个月患者出院。然而,出院2周后复查CT发现右下肺动脉假性动脉瘤,直径4cm。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右下叶间动脉的某一分支破损,该分支是起源于同一区域的4支分支血管之一。动脉破口较大,从而形成一个宽颈假性动脉瘤(图2A)。
图2:(A)三维CTA发现肺动脉假性动脉瘤。(B)从假性动脉瘤远端行血管造影。(C)图解:使用可调控微导管的可弯曲头端实现弹簧圈的故意折叠。(D)栓塞后血管造影。
为了预防危及生命的咯血,我们实施了经皮经导管弹簧圈栓塞肺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右股静脉置入6F血管鞘至下腔静脉,用5F导管选择性插管至右肺动脉。然后将可调控微导管推送入受损的肺动脉分支。从假性动脉瘤远端行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破口长约2cm,毗邻右下叶的其他正常分支(图2B)。为了使用最少的弹簧圈来有效隔绝假性动脉瘤,我们操控可调控微导管实施弹簧圈的致密填塞以栓塞瘤颈部,并且以弹簧圈疏松锚定以桥接受损区域。在假性动脉瘤的颈部,通过改变可调控微导管的头端方向来故意折叠弹簧圈以实现致密填塞。在破口处,朝着假性动脉瘤的反方向弯曲可调控微导管的头端,以防止弹簧圈移位进入瘤腔(图2C)。用于栓塞的弹簧圈包括:5个可脱解白金弹簧圈(3mm/4cmx1;5mm/16cmx2;6mm/20cmx2),5个可脱解纤维IDC弹簧圈(4mm/12cmx2,6mm/20cmx3),3个可推式弹簧圈(4mm/4cmx1,5mm/5cmx2)。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无造影剂流入假性动脉瘤,毗邻肺动脉分支完好(图2D)。术后5天增强CT显示假性动脉瘤无增强,患者在术后一周出院,无并发症。
结论使用可调控微导管行弹簧圈致密填塞是治疗巨大宽颈肺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原文:
InteractiveCardioVascularandThoracicSurgery()1–2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