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你知道哪些儿童退热黑名单?
过去坊间流传着一句话: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一包。阿司匹林作为一个经典的解热镇痛药,仍广泛应用于退热,尤其近些年注射用赖氨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复合物)在医疗机构中大量应用。
殊不知阿司匹林用于退热风险性较高,在18岁以下的儿童中可造成一种叫瑞夷(Reye)综合征的危险疾病。
一、再读瑞夷(Reye)综合征
病*感染(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偶见瑞夷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瑞夷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可致死。
临床表现常有前驱感染史、可伴低热,1~2周后突发频繁呕吐、惊厥和意识障碍等脑部症状,重症者常有呼吸困难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常伴有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肝脏肿大,质地韧或硬,一般不伴*疸。
二、儿童退热药物,红黑榜!
2月龄以上儿童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可采用退热剂。
▲红榜: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儿童退热药物只推荐2个——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黑榜: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不推荐用于儿童退热。
特别提醒: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阿司匹林可能使病*感染伴发热的患儿发生瑞夷综合征,因此儿童应用阿司匹林应谨慎。但市场上很多复方制剂和中成药中也含有阿司匹林,如菊蓝抗流感颗粒和胶囊、复方忍冬野菊感冒片、金羚感冒片、正痛片(APC)、阿酚咖敏等,需加以注意。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主要通过肝脏转化代谢为有生理活性的成分,参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合成与释放,调控体温调节中枢发挥体温调节作用。
而新生儿及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且不成熟,对NSAIDs的转化代谢排泄较年长儿及成人相对慢,药物蓄积易致肝肾损伤,甚至不可逆的组织结构变性坏死。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物。有些解热镇痛药物明确了年龄限制,如赖氨匹林3个月以下禁用,16岁以下慎用;尼美舒利12岁以下儿童禁用。
三、儿童真的不能应用阿司匹林?
有一种情况会使用——川崎病(KD)。川崎病是儿童时期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发热、双侧非渗出性结膜炎、口唇及口腔黏膜充血、肢端改变、皮疹和颈部淋巴结病变为临床特征,15%~25%未经治疗的KD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并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或猝死。
阿司匹林是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其用药目的不是退热,主要是针对川崎病导致炎症指标升高,血小板升高,此时阿司匹林大剂量抗炎,小剂量抗血小板,可减少川崎病导致心脏血管的损害。
因此当患儿诊断为川崎病时,还需使用阿司匹林。
四、儿童应用阿司匹林应注意什么?
1、伴或不伴发热的病*感染(尤其流感A、B和水痘)的儿童患者不应使用本药,因为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
2、儿童有支气管哮喘,不推荐使用含阿司匹林成分药物,因为容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发作。这种现象的具体机制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化酶之后,堆积的花生四烯酸经另一途径生成了大量的过敏介质所造成的。发生阿司匹林过敏后,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肾上腺素治疗阿司匹林哮喘无效。
3、儿童有慢性胃炎或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尽量回避使用阿司匹林药物,如果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建议使用奥美拉唑等制酸药物。
4、如果有G-6-PD缺乏症的儿童,阿司匹林可引起溶血或溶血性贫血,因此应慎用阿司匹林或者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5、阿司匹林可加重肝脏*性反应和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化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此药还可加重发生肾脏*性的风险,应慎用。
6、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儿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应慎用。
7、高尿酸症患儿使用阿司匹林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潴留,应慎用。
参考文献:[1]唐荣,王文杰,郑维红,等.瑞夷综合征一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4(9):-.[2]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5(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年修订版)[J].中华儿科杂志,,58(9):-.
[4]张清友,简佩君,杜*保.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川崎病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儿科学会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指南介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7(13):-.
为了进一步了解粉丝特点,更好地向您提供有趣有料的医学资讯,我们邀请大家动动手指做个小问卷,只需要5秒钟哦。感谢您的参与!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哆啦A梦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