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医院神经外科擅长出血性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与相关研究。陕西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承担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1项;合作参与全*“十一五”*事医学重点课题和国家“十二五”课题各1项,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患者年轻男性,45岁,多年高血压,控制不理想,因“脑膜炎”入住神经内科,对症治疗控制稳定,检查头颅MRI和CTA发现后交通动脉瘤,进一步DSA检查提示脉络膜前动脉瘤,只发了一张截图(记住这张局部特写,后续的问题由此开启),动脉瘤整体看着还不错,脉前和后交通两个小圆锥均有血管发出,把动脉瘤主体栓了,再盖个小网孔支架覆盖两个小圆锥就可以,手术不难,吃上双抗备术,十一后开始排手术。
十一中秋双节八天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就收假了,手术排好,麻醉后准备上导引导管。翻看节前造影,我的天,高血压真可怕!
颈内动脉近端十分迂曲,没有准备中间导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没有金刚钻摊上了瓷器活),和家属再次沟通,看看尝试裸栓不放支架,半年后复查稳定的话再决定是否放支架(准备好金刚钻再补栓或者观察),家属虽然费用一般,但很通情达理。我先把造影片子发全,动脉瘤大小7.1mm×2.9mm,瘤颈2.7mm,载瘤动脉远近端分别为3.8和3.4。
开启裸栓之旅,微导管Echelon10一把塑形良好顺利进入动脉瘤体部中间。
首圈3×8(3的圈只有这一款),调整好久在远端成篮稳定,微导管进退如隔山打牛,有劲儿使不上;第二枚弹簧圈2×8(再就2×2,无语中),勉强压到远端;动脉瘤近端颈部2.7左右,微导管张力问题不敢再尝试3×8,选圈2.5×4,结果还是张力问题无法稳定在瘤颈成篮。果断恢复原方案,支架辅助,只有Leo3.5×18和lvis4.5×20(再有就是5.5的,没有3.5的,再次无语中),前者管子粗,后者支架太长,最终选择了前者。
Vasco支架导管太粗,由于张力和摩擦问题,进入床突上段的过程需要反复调整栓塞微导管Echelon10的张力,通过后交通段时始终顶着栓塞微导管过不去,只好收圈撤回栓塞微导管,把支架导管送到远端,再用微导丝将栓塞微导管送回动脉瘤(好在导管塑形良好,扛折腾)。
还是张力和摩擦问题,释放Leo3.5×18支架的过程反复调整栓塞微导管,支架释放顺利贴壁良好。问题又来了,由于之前考虑动脉瘤长条形状,所以栓塞微导管头端略长,支架下压后栓塞微导管横在瘤颈处,接下来考验支架性能的时候到了!
再填入2.5×4,2×3(在夹缝中找到的),1.5×3,1×2(没有1.5×2),长舒一口气打完收工!
圈填塞得有些稀疏,术后即刻造影虽然动脉瘤已不显影,可是栓塞结果还不是太完美。不过现有条件下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期待复查随访吧,毕竟还有强大的Leo支架呢!
总结体会
1.出现波折问题的根源还是术前评估不够,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好术式和材料的最佳选择;
2.栓塞微导管千里迢迢奔袭到位,肯定不够稳定,又不是绝对的窄颈动脉瘤,无法压着弹簧圈做到裸栓,所以应该一早就先放支架导管再上栓塞导管,省时省力,也不用两次和家属交代方案调整(在这里向家属的通情达理表示由衷的感谢);
3.Leo支架的释放还是较Lvis简单一点,考虑到小网孔编织支架的短缩、跨越拐角和释放后可能的挂钩未解脱需要旋转一下释放杆等问题,使用起来还是很得心应手的,一句话,没有支架的不对,只有使用方式是否得当!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