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学知识脑血管造影术
TUhjnbcbe - 2021/2/17 19:34:00

DSA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脑血管造影分为常规脑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具有简便快捷、血管影像清晰、可选择性拍片、并发症少等优点,因而常规脑血管造影已被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所取代。目前通常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插管法做全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的检查项目有很多,包括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彩超(TCD)、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壁高分辨MR等,各有优缺点,其共同点是无创检查。而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一项有创检查,那为什么很多情况还要做DSA检查呢?原因何在?

DSA迄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脑血管成像的金标准,目前尚无任何检查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准确率优于DSA。

总体来说:通过DSA检查,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血管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也可初步预测/了解疾病的发展:出血的风险、梗塞的风险等;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怎么干预等等。其对病灶显示的优点:全时相(包括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全血管(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的超选择性、多角度显示,血管图像的最高清晰度的三维重建。

需要做DSA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颅内出血性病变,需寻找出血原因者,尤其是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的准确判断;

2.颅内缺血性病变,观察病变范围、狭窄程度、侧枝循环情况;

3.观察颅内血管发育状况,排除血管发育异常、变异,如烟雾病等;

4.颅内占位病变,需了解病变的供血来源、血供丰富程度及病变与重要血管之间的关系者;

5.了解某些颅外病变,观察其与颅内血管的关系;

6.观察颅脑外伤时颅内血管损伤状况,明确出血点等。

那么,DSA如何做呢?

1.麻醉:如果病人能配合(有自主行为能力、意识清楚)局部麻醉就可,但对于躁动不安(如意识障碍)、年龄偏小(不配合有创检查),考虑检查过程中头部活动过大,影响造影图像质量时,应考虑全麻。一般用3-5ml的局麻药物在穿刺点(一般是一侧腹股沟下约1cm)处麻醉穿刺点就可。

2.穿刺置管:首先选择一根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也可用左股动脉或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动脉穿刺,与静脉注射相似)。

3.超选择性插管:在导丝引导下导管到达颈部,再进入所要显示的颈动脉和椎动脉(超选择性插管),一般包括6根血管(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颈外动脉)。

4.造影:造影管到位后(放置于特定动脉开口约2cm左右),然后摆好位置(特定角度),注射造影剂(碘对比剂)造影,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就能准确知道该血管的直径、形态、有无病变等情况。有时需三维重建,三维DSA才是金标准。

术前准备

1.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造影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造影协议书;

2.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

3.术前8小时禁饮食,特殊情况,如急诊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

4.碘过敏试验:造影拟使用的造影剂1ml,静脉推注,无心慌、气短、荨麻疹及球结膜充血等过敏体征,注射前后测量血压搏动低于10~20mmHg者为阴性。碘过敏试验阳性禁止行造影检查。

5.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备皮,操作时间长的患者要留置导尿管。

临床意义

脑血管造影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目前已被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其不但能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而且对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另外,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DS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等,对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一步查明导致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总之,DSA对脑血管病诊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知识脑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