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前沿技术构建多层裸支架治疗霉菌性假性
TUhjnbcbe - 2021/2/4 5:13:00
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 http://m.39.net/pf/a_6703361.html
腔内治疗是感染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感染灶的持续存在,患者需长期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传统的覆膜支架往往为细菌定植繁殖提供条件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多层裸支架已成功应用于多种类型动脉瘤的治疗,它能成功建立血液在管腔内的层流模式,减少动脉瘤内的血流比例,同时保持分支血管的血供。由于不存在覆膜,多层裸支架也可以在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

来自美国Baystate医疗中心的Kaufman教授团队在体内通过重叠覆盖三层裸支架的方式构建多层裸支架,并成功治疗一例霉菌性假性动脉瘤患者。文章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ofVascularSurgery杂志。

病例介绍64岁女性患者,3周前出现腹痛及背痛,程度剧烈可致晕厥。既往存在COPD病史,近期因泌尿系感染于门诊行环丙沙星治疗。CT检查示左肾静脉水平的腹主动脉被性质不明的组织包绕。一周后患者腹痛加剧,再次行CT检查发现前期炎症部位的主动脉扩张达3.3cm,其内见液体聚集。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动脉瘤并入院治疗。CT引导下穿刺主动脉周围液体,培养示大肠埃希菌(与尿培养发现的致病菌为同一细菌),血培养结果阴性。患者接受大剂量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主动脉持续扩张,入院第8天已达4.2cm。同时,髂总动脉分叉处近端存在第二处主动脉扩张(直径2.5cm),伴随主动脉附着物从肠系膜血管及肾血管处延展至髂总动脉分叉处。患者拒绝行开放手术治疗。鉴于金属裸支架的感染率较覆膜支架低,加之多层裸支架在动脉瘤治疗方面的也有成功运用的先例。因而,术者采取在体内构建多层裸支架,从而封闭该患者的霉菌性动脉瘤。患者于入院第9天行腔内治疗。术者运用3个16mm×60mm规格裸支架进行叠加,前两个支架彼此重叠覆盖,第三个支架稍微延长但不阻塞主动脉血流(见图1)。即时的造影显示动脉瘤内仍有血流灌注但速度明显缓慢(见图2)。术后2天,患者主动脉直径已降至2.9cm。

患者术后第8天出院,并长期服用左氧氟沙星。术后CT随访发现主动脉直径逐渐降低,至术后16个月时主动脉直径接近正常(见图3)。术后21个月时患者恢复良好,并终生口服抗生素治疗。

图1.利用3个裸支架构建的多层裸支架。前两个支架彼此重叠覆盖,第三个支架稍延长

图2.图A为修复术前霉菌性假性动脉瘤的CT图像;图B为3个裸支架放置后造影显示霉菌性假性动脉瘤的血流变化。实线箭头表示较大的假性动脉瘤位于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虚线箭头示较小的假性动脉瘤位于更靠下的腹主动脉。放置支架后,支架内的层流血流加强而动脉瘤内血流减弱。图B可见保持血供的肠系膜下动脉(右侧直角箭头)和腰动脉(左侧弧形箭头)。支架近端位于左侧肾动脉水平,约猪尾巴管最上方刻度的头侧1cm处。

图3.CT随访结果(A为术后3月、B为术后6月、C为术后16月)。图A箭头示持续开放的腰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图B、C箭头所示的霉菌性假性动脉瘤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讨论分析传统的覆膜支架原理是通过封闭血流进入动脉瘤内的通道,以降低瘤内压力及管壁张力,从而预防动脉瘤破裂。然而,覆膜支架的缺点是治疗的同时也封闭了分支血管的血供,细菌定植于覆膜上也可能引发感染。近些年逐渐开展应用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ingstent,FDS)治疗动脉瘤,即常用的多层裸支架技术。与覆膜支架的原理不同,FDS并未完全隔绝动脉瘤与真腔内的血流,多层裸支架的孔隙允许血流进入动脉瘤内,但压力和速率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孔隙率在50%-70%的支架可显著降低动脉瘤内的血流,从而促进瘤体内血栓形成。粒子图像测速也显示,放置多层裸支架后真腔内的层流血流也明显增多。已有一系列研究报道多层裸支架治疗内脏动脉瘤、主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瘤的成功案例。据统计,90.6%的动脉瘤术后瘤体内形成血栓,81%的动脉瘤术后体积缩小。当多层裸支架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肝动脉的动脉瘤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比例仅8.3%,而这些对于临床方面均无明显影响。术者选用三个裸支架构建多层裸支架基于以下考虑:构建的支架可以拥有足够多的金属框架彼此重叠覆盖,从而减小整体的孔隙率;支架在释放后不会沿主动脉壁过度延长。自制多层裸支架可以使患者动脉瘤内的血流发生停滞。因此,术者推测,重叠覆盖的金属裸支架仍具有血流导向机制,今后或可应用于主动脉瘤(包括感染性动脉瘤)的治疗。但无论是商品化支架还是自制支架,多层裸支架在感染区域应用能否降低感染率并带来良好的预后,仍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消息来源:丁香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前沿技术构建多层裸支架治疗霉菌性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