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山西省大同市一位68岁女性晨起后突发胸部剧烈疼痛,半小时后意识丧失,医院,CT提示A型急性夹层动脉瘤,从升主动脉一直撕脱至腹主动脉。当地救治能力所限,医院西区心外科主任袁彪。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随时可能死亡
急性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凶险的疾病,一周内自然死亡50%左右,一月自然死亡率达到90%。
通过救护车紧急转运,应用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咪唑安定镇静,一路保持联系监控病情变化。
下午三点,患者和心急如焚的医院,急诊转入西区CCU,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此时的患者意识丧失,伴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随时可能死亡!
袁彪主任马上向医务处主任倪如暘做了汇报,组织全力抢救患者。随后向采购中心主任魏红申请手术中的特殊耗材临时采购,为手术开通了紧急通道。西区心脏中心史旭波主任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指挥协调CCU展开救治工作。
心内科李彦明、刘心遥医生协助心外科主任医师齐泓炜一起抢救,接呼吸机发现气道压高,气道严重梗阻,麻醉科值班医生立即赶到更换气管插管,排除了致命意外发生,同时快速建立动、静有创通道,严密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病情逐渐趋于稳定,为术前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放下团圆饭的碗筷
赶到岗位积极备战
主任医师王吉云、王淑敏医生从家里赶来,床旁调整治疗并行心脏超声,发现主动脉夹层撕裂到窦部,导致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属于急性夹层中的重症病例,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危险。
此时正值双节第一天,所有人员都在家里或者外地过节,袁主任通知心外科王锡铮,陈楠医生,体外循环赵凤华、王丽医院,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和输血科紧急手术。
在总值班和血库的积极协助下,保证了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供应。
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古岩接到麻醉科西区行*主管林娜医生的汇报后高度重视,靠前指挥,统筹安排,迅速集结心脏麻醉的优势力量,积极应战。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好手术室、相关人员和设备。
牛学功医生立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自驾车第一时间赶到。他明知道这是一场硬战,大血管手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对麻醉管理要求高,很可能要通宵作战,尽管第二天还要驱车赶回老家看望老母亲,但救人要紧,不容迟疑。
吴黎黎医生放下电话,匆匆和两个孩子道别:“妈妈不能陪你们过节啦,妈妈要立刻去抢救病人。”医院,提前准备,时刻迎战。
刘金升医生正和家人团聚,他放下了团圆饭的碗筷,第一时间赶到指定岗位,积极备战。
当班的熊继华、任遥遥医生也积极投入战斗。
手术室刘颖护士长安排王莹、陈蕊、朱梦强、丁雪媛四位护士积极准备,默契配合。
历时9小时生死时速
经过快速周密的术前准备,晚上八点病人进入手术室。
术中行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行脑保护,与术前判断相符,三个主动脉瓣窦夹层几乎完全撕脱,属于A型夹层中少见的重症患者。
A型主动脉夹层一直以来都是心脏外科领域努力攻克的难关。术中除了长时间心肺功能替代,还要有可控制时间的深度低温下循环氧合停止,脑和脊髓以及心脏无循环状态下的保护至关重要,在人为可控的“死亡”状态下达到可逆性恢复。手术复杂,修复置换工作量极大,袁主任决定先行主动脉瓣带瓣人工管道置换。次日凌晨六点,患者安返心脏外科ICU,历时九个小时。
心脏外科监护室在董焕英护士长的指挥下,阮晴接到应急加班的通知,立即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赶到科里增援,像这样的应急启动备班,心脏外科监护室的护士已经是家常便饭,越是过节越是忙碌,从几个月的复杂先心病孩子到八九十岁的心脏病老人,从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到持续床旁血滤加IABP加ECMO危重症的管理,为急危重症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保障!
心外、体外、麻醉、手术室、术后监护室迅速集结,所有人齐心协力,默契配合。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手术成功,病人获救。目前病人情况平稳。
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团队的力量。这是能力、考验和荣耀!同仁医务人员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过了中秋、迎了国庆、熬了通宵。无影灯下,目光坚定,是大家无声的誓言。他们用心守护每个生命,呵护每颗心。
来源: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