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脑外科已开展近2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均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许,开启了我院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新篇章!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薄弱部分向外异常膨出或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在血流的冲击下,可不断增大或发生破裂。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40~60岁。颅内动脉瘤会产生哪些症状与危害?
未破裂动脉瘤的常见症状:瞳孔放大、眼周围疼痛、局部头痛,有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破裂的动脉瘤常见症状:爆发性头疼、颈强直、恶心及呕吐、瘫痪、癫痫(俗称“羊角风”)发作、意识丧失、猝死等。
颅内动脉瘤的常用诊断方法。
常用诊断方法为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等,帮助制定临床治疗方案。什么是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
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在无需开颅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借助影像设备的引导,以动脉血管做通道,把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腔内将动脉瘤闭塞,使动脉瘤排除在血流之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技术的优点是什么?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是国际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常用的金牌治疗方法之一。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高龄患者、自发性SAH评分较低患者以及处于脑血管痉挛期患者应优先考虑此治疗方案。血管内介入栓塞常用术式有哪些?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变部位解剖、动脉瘤大小及形状等多种临床因素进行选择,分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注意事项是什么?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症状的变化及穿刺点情况,并及时向医生反应;术后饮食和服药要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尤其是使用血管内支架的患者;定期复查。(注:具体方案咨询主治医生。)
病例一:62岁女性患者,无诱因出现剧烈头痛17小时,未经系统治疗,于家中口服镇痛药物后好转,次日头痛剧烈难忍,来我院脑外科进行诊治,头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在局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7段囊状动脉瘤。脑外科主任岳玉成及团队医生在与上级专家会诊讨论后,制定缜密的治疗方案及充分的术前准备,予患者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中发现瘤颈较宽,且支架容易闭塞穿枝血管,隧采用双微导管技术,从而实现动脉瘤致密填塞,阻断血流。手术非常顺利,术后予降颅压及钙离子拮抗剂等综合治疗,并配合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术后第3日,患者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可自行下床活动,手术非常顺利,取得了满意效果。术后第7日,患者康复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病例二:65岁老年男性患者,剧烈头痛2小时,周身大汗,小便失禁来我院就诊。追寻其既往史得知,患者脑梗塞病史3年、左肺全切术后2年,生活完全自理。头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量较大,Hunt-Hess评分4级,临床症状特别严重,收入重症医学科进行综合治疗。脑外科与重症医学科医生在联合会诊后决定,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实施进一步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术。全脑血管造影术显示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为最佳的治疗方式。经过详细的身体检查后,脑外科团队予患者全麻下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栓塞术。
讲述建医故事传播建医声音
展示建医力量弘扬建医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