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医院冯家烜教授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技术,成功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精准介导完成了一例复杂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开通手术。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彰显了医疗团队的专业能力,更为我国血管疾病的诊疗,尤其是介入影像引导的精准诊疗开辟了全新的手段。
在现代医学领域,血管疾病的诊疗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肢体残疾。而IVUS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此次术中使用的国内最新上市的EEPSTIVUS导管,具有卓越的性能,它可广泛用于下肢动脉、颈动脉等多种血管的疾病诊疗。众多医学研究表明,IVUS技术能够提供血管腔内的实时、高分辨率图像,让医生清晰地了解血管的内部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为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68岁的男性。他于1月前开始出现行走乏力的症状,起初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近几日出现了明显的跛行,跛行距离约为米。由于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未及时进行重视和治疗,病情持续发展。直至近日,因症情加重,于年12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医院行下肢动脉薄层CTA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出了较为复杂的血管病变情况:一是腹主动脉局部瘤样扩张,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外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右侧髂内动脉局部重度狭窄-闭塞;二是左侧股浅动脉闭塞,右侧股浅动脉局部管腔重度狭窄,其余血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基于这样的检查结果,为了进一步接受专业治疗,医院门诊就诊,门诊以“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将其收治入院。
入院后,患者的整体状态相对稳定,精神状态良好,睡眠和饮食情况正常,大小便也无异常,体重没有明显变化。医疗团队立即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右侧腹股沟股动脉入路置入6F短鞘,然后导入0.软导丝及MPA导管,翻山至对侧髂动脉,接着导入6F翻山鞘。造影结果显示,左侧股浅动脉开口处至腘动脉长段闭塞,不过股深动脉显影良好。为了打通闭塞段,医疗团队尝试使用交换多款慢性完全闭塞(CTO)导丝及导管,但遗憾的是,均无法通过左股动脉闭塞段。
面对这一棘手的情况,医疗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迅速调整策略。他们在腘动脉P3段进行穿刺,利用V18导丝及波科支撑导管,凭借精湛的操作技巧,成功通过了闭塞段。随后,使用牵张技术建立通路,更换为0.导丝后,运用IVUS超声导管进行测量和定位。在左股动脉闭塞段成功建立0.导丝通路后,引入IVUS超声导管。这一关键步骤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通过超声影像,医生能够精确测量血管内径、病变长度以及血管走行等参数。这些参数对于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导管及支架至关重要,就如同为治疗方案量身定制了一把精准的“钥匙”。
在支架植入环节,IVUS技术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在支架植入前,利用IVUS能够确定狭窄部位的准确位置,帮助术者将支架精准定位于狭窄处。这不仅确保了支架能够完全覆盖病变区域,还能避免影响正常血管段,大大提高了支架植入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众多临床研究显示,精准的支架植入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此病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患者同时患有腹主动脉瘤与左股动脉长段闭塞,病情极为复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医疗团队充分展现了腔内治疗的精准性与高效性。对于左股动脉闭塞的处理,在传统顺行开通失败后,他们果断采用腘动脉逆行穿刺建立通路,并借助IVUS超声导管这一精准腔内影像工具,为后续的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提供了关键的血管腔内参数与精准定位。这种创新的治疗方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微创腔内治疗后的长期获益提供了术中精准三维影像的保障。
编辑彭乔轩
校对王菲
终审袁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