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注定是将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无论是世界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还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都给社会经济和企业带来巨大挑战。
是危机也是机遇。大变局中,随着大数据、5G、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智慧城市迎来建设大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预计总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
在这股建设大潮中,上海的成绩格外耀眼。11月18日,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WSCA)正式公布获奖名单,上海拿下“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城市。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年2月1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城市。
无独有偶,进行到第五年的上海智慧城市“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今年的得奖者大多与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密切相关,他们通过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正在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
城市大脑的“架构师”
一座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自然是它的“大脑”,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提出要打造自己的“城市大脑”,但如何理解和定义城市大脑,却各不相同。年,云赛智联中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发展顶层设计”项目(又称:上海“城市大脑”顶层设计),作为公司的首席架构师,陈正伟带领云赛智联,在与阿里、华为、腾讯等十几家公司合作下,开始为上海市的城市大脑做顶层架构规划。
顾名思义,“城市大脑”是城市生命体的智能中枢,通过聚合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全量大数据、城市级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能力,统筹运用数据、算力、算法资源,驱动数据产生智慧,最终可以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帮助管理城市。
但在上海这样一个超级城市,如何让它学会“思考”,让它的毛细血管能够与大脑相连呢?事实上,城市大脑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社会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我觉得上海在整个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做得非常扎实”,年,陈正伟开始从事智慧城市建设。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开始,住建部首批智慧城市示范区落地,各地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从年开始,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教育等行业应用启动;第三阶段则是从年开始至今,“城市大脑”的提出,聚焦上海,便是“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最终实现打通数据孤岛,整座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全国是有标杆作用的”。
城市底座的“守护者”
有了“城市大脑”的完整架构,并不意味着城市就此启智赋能。如何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包括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汇聚起来,构建一个平台型的人工智能中枢?自然离不开云和大数据。
如果说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生产要素”,网络是城市流淌的血管,数据中心则是城市生命体中的重要节点,再加上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高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底座,而张慷是这个底座最“虔诚”的守护者。
在智慧城市建设主力军——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电信),张慷耕耘了20多年,作为电信信息网络部的“掌门人”,他负责运营56座数据中心、7万个机架、兆瓦的装机容量,服务着万上海市民和百万家企业,拱卫着上海整个城市60%的数据安全。同时,他的团队承接了近千个上海不同委办局的政务云系统,让数字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
一朵朵“政务云”开通,便民服务一项项上线。智慧城市因此变得“活”了起来,有了专属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城市名片的“幕后功臣”
特殊的年,让城市和它的人民,逐渐接受了用数据表达的自我。
“亮出随申码”,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