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霄张利瑶实习生肖静刘鑫李名扬文朱哲摄影)
它是郑州最有“权势”者。.5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万余个社区及村庄、千万人口、几百万辆机动车、近百个消防站、医院,乃至每条路口的信号灯、每个市政井盖,它都在“管”。
它在郑州“手眼通天”。在这座城市它有几十万只“眼睛”、几百万个感应装置,盯着城市的一举一动,24小时不停息,上知空中大气,下晓地下管网、地铁运行,总览十多个职能机构业务范畴,对整座城市的变化实时感知。
它是郑州最聪明的人。每分钟,你可能只能想一个问题,它却在思考成千上万个问题,并试图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每个问题,关乎这座城市能否有条不紊的运行。它既可向城市决策者报告“变化”,更可向职能机构直接下达“行动指令”。
它是郑州的“城市大脑”,年12月20日,正式问世。
当“郑中心”装上CPU,让城市变得聪明
历时1年半的萌芽、三轮高速基建,郑州“城市大脑”正式揭开了它的基本全貌。
12月20日,“郑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发布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城市会思考郑州更美好”,公示了“城市大脑”个应用场景,涉及善政、惠民、兴业的各个方面,与企业、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基本实现了“一脑赋全城、一网治全城、一码通全城、一端惠全城、一生态引领”的技术架构体系。
据了解,“一脑”赋能,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调度;“一网”治城,大幅提升政务服务和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一码”通城,构筑“处处畅通”的惠民、便民、利民服务体系;“一端”统领,打造统一的城市综合服务入口和高效的政务办公平台;“一生态”引领,即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环境。
什么是城市大脑?
时至目前,全球经济社会对此并无定式。
来自国内科技界的通俗解读是,城市大脑要搭建的是整个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枢,是一个对城市信息进行处理和调度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它是当今全球领先数字技术的集合体,囊括了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5G、光纤、卫星等方面。城市大脑,即要形成城市神经元网络,实现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它还要构建云反射弧,实现城市服务的快速智能反应,更要在未来通过不断主动学习、运算能力持续进化、提升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三年前谷歌围棋AlphaGo击败围棋高手李昌镐,从此笑傲世界棋坛,就是不间断学习各国顶尖棋手的棋路,自主找到击破方案。
为什么管它叫“大脑”?
这似乎是对它最形象、最易懂的概括。假如将一座城市的行政区属比作躯干,政务、经济、民生、科技等方面比作它的四肢,金融、物流、安全、卫生、教育等像一道道动脉,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水电气暖比作它的毛细血管,社区或村庄像是神经单元,那么郑州“城市大脑”即是这座城市新生的智慧“统筹者”。
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亮介绍,郑州“城市大脑”的核心,是一个城市级的数字化底座,它由计算平台、数据中台、物联网平台、视觉计算平台、区块链平台5大平台共同生成。与国内其他城市数字化治理所不同,郑州“城市大脑”的初始点,即是城市功能的大一统,改变过往各项城市业务分治而治的状况,用一个底座承载全市各条业务领域、产业领域、民生服务。
“城市大脑”为郑州带来了什么?
来自郑州市大数据局公布的信息显示,自年8月,郑州“城市大脑”启动建设,目前该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已经收官。截至目前,该项目建成余项应用功能,形成了个具有郑州特色亮点的场景应用。其中,政务及便民服务,上线运行共计项,“零材料”办理业务项。此外,场景应用还包括“一个停车场”“重点车辆监管”“脱卡就医”“一网办事”等。
绝大多数便民应用,已在“郑好办”App中完成加载。其应用场景覆盖面、数据归集难度、系统开发上线速度、业务融合深度等均在国内独树一帜。
相比艰涩的项目名称或应用功能介绍,“城市大脑”对整座城市运营、公众工作生活传导的变化,虽润物无声,却如春雨惊雷、精彩绝伦。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直击郑州“城市大脑”上线,为您带来对它最短距、最直观的解读。
郑州“城市大脑”熟了?大批本土企业与河南籍人才参与会战
自去年以来,有关郑州“城市大脑”的各种消息,就在与这座城市的公众不断擦出火花。比如,郑州打响的“数字化战疫”闻名全国;近10套防疫监控管理系统,为这座城市“复工、复学、复产、复商、复市”提供了有力抓手;大数据治理城市防汛、人人参与治理城市涝点,也让人耳目一新。
据了解,郑州“城市大脑”是在去年8月开始筹建,郑州市政府与国内某知名网企达成战略合作。同月,该项目即开工建设,秉承“整体政府”理念,确定了“一年突破、两年看齐、三年领先”的建设目标及思路。
仅发育16个月的郑州“城市大脑”,成熟了吗?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称,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涵盖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14个业务领域的系统建设,个应用场景直面社会热点和民生痛点,通过系统互通和数据共享,切实让市民感受到数字治理城市带来的改革“红利”。由此,这让郑州成为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
不过,郭程明做了个“修正”: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开发建设没有16个月工作周期。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开发团队集中攻坚疫情防控和“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下半年聚焦城市大脑“一网统管”建设。相比其他城市同类型业务开发效率,郑州是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工作量,在国内跑出了“郑州速度”。
除在建设速度上的出色,郑州“城市大脑”在国内突出的特色还有“新”。
如郭程明介绍,“新”体现在顶层设计和体制创新上,理念新、思路新、体制新。“城市大脑”项目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这在郑州市信息化建设史上没有先例,因此在顶层设计上,必须结合实际,勇于创新。
投建“城市大脑”,郑州意在谋取“新三样”!
郑州市成为国内中心城市,源于它在近年的高速发展。它的建成区面积突破平方公里、人口千万、城市经济总量超过万亿级。
“这样一个超级城市,靠传统的治理机制难有新的破局。城市治理必须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现代化治理的必然手段,更是参与城市间激烈竞争、保持先发态势的迫切需要。”郭程明称,加快建设与特大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人民群众期盼相符合的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公共服务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推送型转变,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从“城市大脑”项目上,郭程明概括了三个维度的“郑州诉求”。如他介绍:
其一,打响一场整体政府的效率变革。数字化需要政府引领,数据有条件使用、无条件打通。从公务领域数字化切入订制开发“郑政钉”,到职能部门“最多跑一次”,再到各部门协同推进以“一件事”为重点的“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效率,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公开透明的自我革命,也是一场流程再造的瘦身革命,更是一场优化环境的数字革命。
其二,催生一场系统治理的城市变革。过往城市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按业务条块自行搭建、自设规则、自建标准,由此,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信息化工具“烟囱”。“烟囱”之间既难互联互通,更难协同联动。而“城市大脑”的出现,则是在一套数字基座上生成各种应用体系。它就像树根发育出树干与枝蔓,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资源的集纳、管控、利用等。从公众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调度全市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件事,构建政府提供场景、社会协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其三,带动一场加速转型的产业变革。相比国内一线城市,郑州数字化产业贫瘠且薄弱。“城市大脑”项目的开启,是为郑州添加了一项崭新产业领域。过往,已有数十家省内外科技公司、约余人参与项目“会战”。这其中包括很多知名科技公司的河南籍人才回流,他们为家乡的“数字城市”工程写出的每条代码,令其骄傲而自豪。与此同时,大量科技机构及企业已初构了郑州数字产业生态圈。接下来,郑州趋向形成“数字城市”服务产业链,一边对接资本市场、一边跨出中原、服务全国。
责编:黄鑫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