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距离明朝最近的地方上
TUhjnbcbe - 2025/3/28 21:21:00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前的明朝人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穿戴什么样的服饰?说什么样的语言?吃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娱乐活动?面对这些疑问,很多人只能从书本中或影视剧中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如果你去过贵州安顺,这些问题将得到生动而详尽的解答,因为那里生活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住石屋,穿明服,说明语,重义尚武,崇教识礼,这些被称为“屯堡人”的子民们,就是六百年前汉族遗民的后裔,其独特的起居、生活、劳动和文化的源流,更是被称为华夏民族大家庭中汉民族的“活化石”,这个地方也被称为是离明朝最近的地方。

那么,这些散布在贵州高原、被称为“屯堡”的石头村寨是如何形成的?围绕聚居在这里的民族是苗是汉,学界发生过怎样的争论?年前,屯兵在这里的人是谁派遣来的?他们在这里驻军的目的是什么?年后,又是谁发现了隐藏在大山中的他们?“屯堡人”是如何穿越历史风雨,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呢?本期节目,李涵为您讲述:距离明朝最近的地方(上)

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鸟居龙藏,生前曾多次回忆起年轻时那次中国内陆之旅。那是年,鸟居龙藏年方32。这年,他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派遣,前往苗族聚居地贵州作田野考察。鳥居龙藏从武汉进入湖南后,自洞庭湖溯流而上直达贵州镇远。尔后,一路向西,经偏桥、兴隆、平越、贵阳,抵达处于黔中地区的平坝县饭笼驿(今贵安新区天龙镇)。这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在那里,鸟居龙藏看到一群装束奇特的妇女:她们身着青蓝色的服装,宽袍大袖,衣长过膝,腰间系着黑色的丝绸腰带,行走时随风飘摆。更奇特的是她们绾起的发髻上,一撮头发突起,插着凤凰状的头簪。他询问向导,向导回告:这些人是苗族的一支,叫作“凤头苗”,又叫“凤头鸡”。

然而,鸟居龙藏的学识提醒他,向导的说法多半不可信。此后经过研究,鸟居龙藏在他的著作里断言,“凤头苗”不属于苗族,而属汉族。鸟居龙藏认为,凤头苗的祖先们,是“为了国家而落户在偏僻之地”,“在贵州中部所形成的汉族地方集团,成为了凤头鸡由来的起因。那些变成了土著的屯兵的子孙,也就是今日的凤头鸡部落”。

事有凑巧。在鸟居龙藏的贵州之行半年后,他的朋友、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也来到了贵州安顺。在距饭笼驿多里的镇宁县,他同样看到了一群凤头苗。伊东忠太没有带翻译,他通过笔谈的方式和镇宁的官员进行了交流。地方官员告诉伊东忠太,这些人叫凤头苗,它们与黑苗、花苗一样,都是苗族的分支。但伊东忠太看过鸟居龙藏的研究成果,对这个说法不敢苟同——一个坚持说凤头苗是屯兵的汉人的后裔,另一个则坚持说凤头苗就是苗族分支。

建国之初,学者费孝通同样深入云贵高原考察,他也注意到了凤头苗这个族群。经他考证,鸟居龙藏的意见是正确的。凤头苗的打扮看似怪异,其实是受到兄弟民族影响的明朝汉服。凤头苗就是汉族,因为他们多居住在屯堡里,所以被命名为“屯堡人”。

那么,屯堡人是如何来到贵州深山里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

时光要回溯到14世纪初叶,蒙古英雄铁木真、忽必烈创下的元帝国在旱灾、蝗灾、瘟疫与暴政的腐蚀中走向衰落,群雄四起,民变不断。

年正月,动荡中催生的乱世英雄朱元璋在他40岁这年正式登基,成为历时年的明帝国赫赫有名的开国之君—明太祖。同年七月,朱元璋的大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弃城北逃。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在血雨腥风中逐步完成。

尽管是大一统王朝,但明朝的疆域并不大。不要说无法与称雄一时的元朝相比,就是较之汉、唐也相形见绌。一个参考数据是:明朝最鼎盛的永乐时期,有效国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汉朝盛时万平方公里,唐朝盛时万平方公里,清朝盛时万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后,蒙元回归草原,占据北方;东北是女真族的地盘,后来虽建立了奴儿干都司,但属于羁縻性质;西北是东察合台汗国;西南是效忠元朝的梁王以及众多部落政权或割据政权的天下。以安顺为例,它便属于当时占据四川和重庆的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朱元璋要想开疆拓土,除了北伐之外,还有另一步棋,那就是西征,即把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元朝时,政府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这也是我国设省的初始。那时的贵州并没有建省,贵州的地盘分属邻近的云南行省、湖广行省和四川行省。不过,考虑到贵州的重要位置,元朝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横贯全境的驿道,这就是从中原通往贵州和云南的大动脉。鸟居龙藏当年在贵州行进的,就是这条驿道。大约从14世纪初开始,安顺逐渐成为这条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年,明军击败占据四川、重庆一带的大夏国。毗邻的普城土酋、元普定路女总管适尔向明朝投降;其后,改普定路为普定府。元朝皇帝撤回蒙古高原后,中原地区已经被朱元璋掌控。此时,江山初定的朱元璋眼里只剩下最后几枚钉子—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巴匝瓦尔密是其中非常死硬的一枚。

巴匝瓦尔密是元顺帝北逃后,元朝遗留在西南的军事势力,而他统治下的云南也成了走向末路的元帝国的一块飞地。此前,羽翼未丰的朱元璋曾向对方伸出橄榄枝,希望能兵不血刃地进军云南。他先后七次派出使臣前往昆明,对梁王晓以利害,希望他归顺明朝。但梁王是元朝宗室,死忠故国,不仅拒绝归顺,甚至多次处死朱元璋的使者。而原本已臣服中央的普定府,也在梁王的胁迫下,重新燃起反叛的烽火。朱元璋克制着内心的暴怒,冷静地等待时机收拾巴匝瓦尔密。

年,威名远扬的明军相继收服四川、贵州地方势力,自负的巴匝瓦尔密一连失去东、北两面屏障。

拔掉云南钉子的时机来了,已经54岁的朱元璋决心以武力拔掉这颗眼中钉。这年8月,朱元璋精心挑选了三位战功卓著的爱将—主帅傅友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向西南进发。

明军抵达湖广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胡海等率5万人,经由四川永宁向乌撒(今贵州威宁县)前进;一路由傅友德带领,从湖南沅州、辰州直驱贵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这个战略要地就是地处黔中的普定,即今天的安顺。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认为,安顺“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踞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一句话,安顺处于联结中原与云贵的交通线上,乃进出云南的门户和咽喉。当梁王失去了作为屏障的安顺,驻守在云南东大门曲靖的元军已然无险可守。

接下来的战事顺利得异乎寻常:明军11月下普定,12月进入云南曲靖。在南盘江的一条小支流白石江畔,决定云南前途的关键一战中,明军大获全胜。消息传到昆明,绝望的梁王和部分臣属跳入滇池,自杀身亡。

挟平定梁王之余威,此后,蓝玉和沐英又攻克大理,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段誉家族的大理段氏,至此灭亡。此外,鹤庆、丽江和金齿等部族政权悉数归附。值得一提的是,梁王自杀后,部分活下来的他的家人和臣属共多人,被朱元璋流放到耽罗——今天很多人热衷的旅游度假地韩国济州岛。元明时期,这座孤悬大洋的岛屿,是人们视为畏途的流放地。

因平定云南有功,主

因平定云南有功,主将傅友德后来被封为颍国公,蓝玉和沐英也各自封赏。其中,沐英留守云南。有意思的是,傅友德和蓝玉先后因故被朱元璋处死,蓝玉更是被“剥皮楦草”(明朝的一种酷刑,把人皮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只有远在云南的沐英,不仅自己得了善终,其子孙也得以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里被韦小宝苦苦追求的小郡主沐剑屏,按金老爷子的说法,就是沐英的后人。

在以人力和畜力作动力的明朝初期,距首都南京两千多公里外的云贵,不仅路途迢遥,更兼地表崎岖,山河阻隔,且姨多汉少,时降时叛。对朱元璋来说,拿下云南和贵州容易,如何治理它们,反而成了一个伤脑筋的大问题。

年,作为地方最高指挥机关的贵州都指挥司和云南都指挥司建立。朱元璋的势力填补了西南这片空白。然而,这只是计划的第一步。如何保持云南的长期稳定,才是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他曾这样分析云贵地区的状况:“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不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在朱元璋看来,西南变乱的根源并未根除。因为中央王朝在此地没有固定的势力可以长期震慑、压制当地各路豪强。在靠刀把子说话的时代,实力是最主要的筹码,朱元璋不想让无数兵将鲜血换来的大局又变成权力的真空。

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在云贵高原,威慑四方。帝国当局还派员开筑宽10丈、以60里为一驿的道路,把云贵川三地的交通连接起来。并在要害地区,屯兵驻守,建立卫所。这个决定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

其实,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这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明史》称:“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所谓卫所,学者钱穆的解释或许最为通俗易懂:“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当时每一兵区,设在一个府里的叫所,负责两个府的叫卫。大约以5人为一卫,人为一所,人为百户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遇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军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军队回归卫所。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这种制度还是同府兵制一样。”

明朝的卫所制度创立后,不断加以完善和规范。到洪武二十六年(年),全国上下共计有个卫及65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东自辽左,北抵宣(府)、大(同),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

当天下既定,卫所军人的职责重心就由出征打仗转向屯垦生产。洪武七年(年),朝廷颁布屯田制,规定:全国的卫所,处于内地的,两成军士守城,八成军士耕种;处于边地的,三成军士守城,七成军士耕种。卫所制度的创立,实现了朱元璋的初衷:寓兵于农,镇守与屯垦两不误。为此,朱元璋颇为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随着云南和贵州被纳入明王朝版图,卫所制度也随之在云贵高原落地生根。按明朝制度,每个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人为一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设2个总旗、10个小旗,小旗是最基本的单位,统率军士10人。那么,这些星罗棋布的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和小旗,它们在选择屯驻地时,又本着怎样的原则呢?

安顺地处黔中,自元末开辟驿道以来,它就是由云南穿过贵州,进而沟通中原的要津之地。在贵州设卫置所,就是为了保障云南的安全,所以对驿道的畅通和把控至关重要。因此,安顺的卫所大多沿着交通线布局。此外,由于卫所需要大量良田分配给军士,而贵州多山,耕地较少,卫所在布局时,还得考虑尽量靠近土地平旷的肥沃之地。

在今天,安顺是贵州下辖的一个普通地级市,似乎与省内其它地方并无二致。身处“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虽然安顺一带的四周仍是高耸的山峰,但在峰林峡谷间,却隔三差五地分布着一些相对平坦的盆地。比如今天贵安新区的中心地带名叫平坝,这个县的得名,就是它得天独厚地拥有4块面积超过万亩的坝子。据统计,在贵州这个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超过万亩的山间坝子只有区区18块,平坝一县竟独得其四。

地处贵州腹地的安顺在拥有珍贵的盆地的同时,还具有另外的优势:古人认为它是“边鄙都会,滇黔要区”,“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形势雄远,屹为襟要”,要想控制贵州和云南,安顺是一个必须牢牢抓在手里的先决条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明代,云贵总督并不驻扎在昆明或贵阳,而是半年驻曲靖,半年驻安顺;在清代,指挥全省军队的贵州提督,其官邸也设在并非省城的安顺。

我们从另一组数据也能看出安顺地区的重要性:从洪武四年(年)到洪武三十年(年),明政府在贵州共设立了24个卫、个千户所及2个独立的守御千户所。与之相比,四川仅设有17卫、23所,云南设20卫、28所,湖广虽有27卫,但其中6卫设在贵州境内,至于广西,则仅有10卫、22所。从这些数据分析,有明一代,贵州对西南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得不用心良苦。

曾經遍及中国的几百个卫所,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而成为历史。如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仅存于史书典籍,或是还能找到一些残垣断壁以供凭吊,但安顺地区的卫所,却一枝独秀地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并延续至今。学者史继林就指出:“全国都有卫所,但从贵州到云南,卫所密度最高。如今,天津卫、广州卫等消失得无影无踪,安顺平坝,特别是贵安新区,还维持、保留着中原的风俗习惯,很多习惯其实还不是明代的,是元代的。集团移民、风俗代代传承,全国只有安顺平坝这里的卫所至今保存下来。”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了解了,屯堡的屯字,指的是屯兵。那么,堡字,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年前来到屯堡生活的军民,又是从哪里迁移来的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距离明朝最近的地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