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党委宣传处上海交通大医院
医院,以一种优雅海派的姿态伫立了年,各大学科在此百花齐放,诞生于此的医院外科尤具特色,不仅仅名医大家云集,盛况非凡,更因“法比派”、“英美派”的交融共事,流传出一系列让后世引为美谈的传奇故事。
诞生于年的医院,也见证了外科学在新中国的萌芽之初、发展之势。年,瑞金外科结合中华医学会对外科学发展的倡议,对外科总论及外科各论的发展确定明确方向,外科专业化发展初露端倪。据此,原来的大外科开始酝酿分科,即分为普外、骨、脑外、心胸、血管、妇科、儿外、麻醉等专业。
走过半个多世纪,“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愿为人先、快人一步”,是医院普外科最突出的性格,“优雅”则是瑞金普外科承于瑞金根深蒂固的另一面,多面普外科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以生生不息的韧劲引领并接续传承着风气之先。
1
传承广博:
海纳百川包容大气,才是最有“腔调”的事
提起医院的外科医生,同行们会自行“脑补”出这样的形象———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自信满满,总之是特别的“有腔调”。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群体中,大家互相欣赏和支持,用实力和创新来赢得尊重,“一山容几虎”的学科比比皆是。这一景况,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与海派文化不无关联。也难怪有人说,医院的外科是“海派”上海的一个生动缩影。
追溯历史,医院外科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得益于医院外科前辈留下的学术风气。年底,上海第二医学院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医院外科(法比系)的基础上,医院外科(英美系)部分骨干,一时间,更是大师云集,强强组合,“法比派”和“英美派”在这里乐享共事,使瑞金外科进一步发展壮大。
所谓“法比派”,是以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和一批留学法国、比利时归国的外科医生为代表。他们注重规范,强调基本功培养。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徐宝彝回国后,开创医院外科主任的先河。留学比利时归国的傅培彬、程一雄、佘亚雄和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沈永康、史济湘、林言箴等在此承担了外科的主要医疗工作。
“英美派”,指的是从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以及留学英美归国的外科医生。他们思维活跃,推崇创新,善于打破传统另辟蹊径。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留学美国的董方中、李杏芳,留学英国的周锡庚,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周光裕、柴本甫、汪道新等。
两种学术流派看起来截然不同,放在一起会不会起冲突?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会不会相互倾轧?这样的担心很快就被证明是多余的。
“法比派”代表人物傅培彬,在大动脉瘤切除、血管移植、胆石分类、胰腺炎治疗、胃癌术式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宋祥明、史济湘、林言箴、张天锡、佘亚雄等此后外科各领域的学术权威,都是傅培彬的学生。
“英美派”代表人物董方中,医院外科中第一位中国人住院总医师,他开创的心脏直视手术、门脉高压分流术,在血吸虫防治和大面积烧伤治疗方面的领先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荣誉。尤其傅培彬、董方中两位大师,医术精湛、人格高尚,两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和手术风格,不仅没有影响科室发展,还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法语风格和英文风格医疗和教育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创了瑞金外科发展的新纪元。
肇始于此,瑞金普外科包容大气的学术氛围如沃土般培育着新的人才、技术、观念,一项项开创性探索在此生根发芽。瑞金普外科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逐渐形成胃肠、胆胰、肝脏、器官移植、门脉、乳腺、内分泌外科、高压氧等专业特色;至20世纪90年代,大力开展胃肠肿瘤、微创外科技术和器官移植。如今,医院普外科拥有腹腔镜4款荧导航、3D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先进微创手术设备,亚学科齐全,设有胃肠道疾病、胆胰疾病、肝胆门脉疾病、器官移植、微创外科、乳腺和内分泌外科等亚专科。在消化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胃肠肿瘤、胰腺肿瘤和微创外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复杂器官移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
传递慈爱:
博爱仁厚言传身教,让手术刀始终散发温暖
医术是仁术,手握柳叶刀的外科医生开的是病,看的是人。从建院开始,医院外科查房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先查普通病房,再查高等病房。普通病房住的大多是生活困难的中国病人,外科不收或减半收取他们的医药费,但医疗水平同一标准,傅培彬、沈永康、沈锡元等医生仍尽心尽力为他们治病。
不因高低贵贱把病人分级,对病人均一视同仁,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还不止这些。绝不允许在冬天用冰冷的手和听诊器检查病人,必须先捂热,傅培彬还要求实习医生“问病史时,最好搬个凳子坐在病人旁边问,这样病人很定心,觉得你有时间听他讲,他会多讲些和疾病有关的信息给你听。否则你一直站着问,病人会觉得你过会儿可能有其它事,或者病人会觉得你很累,就不愿意多讲病史了。”
傅培彬在为病人换药
“爱组织、爱器械、爱病人”,这“三爱”是傅氏外科技术的核心,也是瑞金外科始终遵循的原则。手术时为了夹住出血点,有医生习惯把血管钳夹到最紧,傅培彬就会提点他们:夹得太死对组织损伤太大,应该正好夹到血止住,处理肠道时要用没有齿的镊子,尽量不要用血管钳上齿,以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
“手术切口柔软无硬结,缝线整齐,这些是外科医生的签名!”这些训导,时至今日在瑞金还能不时听到。医院原院长、外科名家李宏为教授感慨,跟着傅培彬老师,第一学到的就是医德,医生究竟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是否高高在上?无论什么样的病人,在傅培彬这里都会得到他全身心的关心。
傅培彬(右三)和学生们
普外科历来重视住院医生培养。傅培彬在每位新人入科时都要亲自谈话,了解他们的性格习惯,并要求:第一,发下来的工资要吃掉,把工资花在饮食上,保证营养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第二,别人晚上睡8小时,外科住院医生只许睡6小时,节约出来的2小时用来看书;第三,住院医生期间不准结婚。这些看似过高的要求是为了确保住院医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白天查房、手术、写病历,晚上在病房或图书馆看书。值班医生要兼管病房和急诊。
李宏为回忆,他做住院医生时,每星期只休息半天,医院。不值班的医生晚上在宿舍里看书,一听到“21号分机”响起,就知道来急诊了,大家立刻跑到手术室去,看主任们开急诊手术,主任做主刀,值班医生做助手,其他人围着手术台学习。主任一边开刀一边讲解,所有住院医生都有收获。
傅培彬在查房(左二)
外科规定了每一年住院医生要读完的书籍和完成的手术,要求彻底掌握解剖、病理生理、病理、手术学等知识。每三个月有一次考核,考察对“四小疾病”(即阑尾炎、腹股沟疝、大隐静脉曲张和肛门疾病)的掌握情况,傅培彬、董方中、周锡庚、沈永康四位主任和教学干事周光裕亲自主持,要求非常高,不断提问临床上会碰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一个疾病要问一个多小时,如果考核不过关就可能被分流出医院。
精挑细选留在瑞金普外科的医生,不仅技术过人,更在潜移默化间将善爱视为自觉。年,外科组织多人分批赴朝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年医疗队赴皖南山区的上海后方基地,开展巡回医疗,傅培彬亲任队长。年10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朱正纲为队长的瑞金医疗队赴湖南澧县完成救灾防病任务,并被授予“救灾防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援摩医疗队、汶川大地震医疗救灾、“雪龙”号第三次北极科考、团市委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队、新冠疫情医疗队等,都有瑞金普外科人身先士卒的身影。
3
创新追求:
开明睿智创新为魂,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时至今日,仍有大量问题等待医学的进步,创新与引领,是瑞金普外科的执着追求,让医院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众多“第一次”。
年,西方对我国封锁了大器官移植技术,国内没人会做这类手术。医院引风气之先,在林言箴教授的带领下,医院移植团队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肝脏移植,由此开创了国内器官移植的先河。年再次实现突破,李宏为、彭承宏等完成国内首例劈离式肝移植,年末亚洲首例“腹腔多器官簇合移植”入选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国内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术后随访
年,时任医院院长的李宏为,从法国召回首届法文班毕业生郑民华,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带回了一项外科新技术——就是如今已在中国普及的微创外科。时光倒退到30多年前,当郑民华将微创手术技术从法国带回医院时,国内很多外科医生对这种新技术并没有太大兴趣。尽管有人难以理解,尽管面临资金困难,医院还是鼓励这一支中国最早的微创外科“宣传队”,到全国各地推广微创理念,让这种新技术迅速普及到医院各科医院。年,郑民华牵头成立腹腔镜研究小组,举办国内首个腹腔镜技术学习班,在全国大力普及微创理念及技术。
年,郑民华完成了国内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该患者术后一直存活至今,医院团队用活生生的案例打消了社会上当时对微创技术治疗恶性肿瘤不彻底、易复发的疑虑。年,随着医院微创外科技术在国内影响力逐渐增大,国内第一家“微创外科临床及科研培训中心”在医院成立,这里还成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ELSA)指定认可的亚太地区的微创外科培训中心之一。年10月,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在医院成立,中心负责制定的《结肠直肠癌诊断治疗标准》腹腔镜部分、《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与指南》、《腹腔镜结肠直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作为腹腔镜结直肠恶性肿瘤手术的临床指导性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
郑民华、陆爱国等完成世界首例一次微创手术同时切除胃和直肠两处原发恶性肿瘤
年,医院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一直被视为普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年7月,医院为一名55岁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同时切除直肠癌和胃癌两处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手术,通过微创手术同时切除两处消化道原发性肿瘤,为世界首例。
如今,中国的微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胃癌、肠癌和胰腺疾病手术等方面甚至超过欧美国家水平。年11月9日,第十五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WCES)暨年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医师会议(ELSA)在中国举办,这是世界内镜外科大会28年来首次在中国举行。亚洲微创界的领军人、医院郑民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微创外科“从无到有”,从治疗良性疾病到推进至恶性肿瘤领域,乃至于“微创比例”已成为衡量外科学先进性客观指标,这些无不得益于医院普外团队的发起和推广。如今,医院普外科早已普及微创外科技术,在胃癌、肠癌、肝癌和胰腺疾病手术等方面甚至超过欧美国家水平,造福广大患者。以医院为代表,微创外科还在通过新技术不断创新迭代。日前,医院微创外科与高校合作研究持镜机械臂,借助“裸眼3D”、眼部追踪技术,机械臂会根据主刀医生视线,将镜头精准锁定肿瘤区域,并保持稳定图像,为外科医生再添“强劲助手”。
4
永葆卓越:
占领高峰居安思危
“终点站”式学科这样炼成
善爱之心,更落于每日的行动中。“我不做,谁去做”,在医院,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医务人员骨子里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将一个学科建设成为“终点站”,“看别人看不好的病”不是豪言,而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深情。对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们而言,工作中需要身兼数职,既是优秀的临床医生,也是医学科研的专家,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前行中需要无惧困难,敢为人先。
微创技术之后,机器人手术是目前世界外科领域最新的技术进步,医院是中国最早医院。年,彭承宏完成达芬奇机器人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拉开了医院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序幕。彭承宏主编的《机器人胰腺外科手术学》是国内第一部机器人胰腺外科专著,曾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彭承宏、沈柏用领衔开展机器人手术,并开创性地实施了众多世界首例的机器人术式,目前医院机器人胰腺手术量已超过例,居世界第二。
在沈柏用的带领下,医院胰腺中心首次在国际上论证机器人胰腺恶性肿瘤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首次实施并完成国内外至今最大样本量的“机器人辅助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该团队进行的各项术式的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率、胰瘘率,术后住院天数、远期疗效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沈柏用领衔的“一种胰管支架”、“一种十字形冲洗引流管”、“一种新型引流冲洗管”的专利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临床应用。
消化道肿瘤学科群包含胰腺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亚学科,也是医院传统的优势学科。朱正纲团队逐渐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分期为导向、以预后为根本的胃癌外科综合治疗体系,以“不放弃每一个胃癌病人”为宗旨,诊疗体系中的多个环节设有临床试验,以“龙”(DRAGON)系列命名,涵盖胃癌综合治疗的多项最先进的关键技术。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包括:DRAGON-1:胃癌腹膜转移新辅助腹腔内与全身联合化疗(NIP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RAGON-2:新辅助化疗(NAC)与经腔镜腹腔内温热化疗(L-HIPEC)联合R0胃癌根治术治疗浆膜浸润局部进展期胃癌(cT4-LAGC)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RAGON-3:胃癌新辅助化疗FLOT方案对比SOX方案、DRAGON-4:SOX方案联合阿帕替尼及卡瑞丽珠单抗术前治疗胃癌。
郑民华团队将微创外科由精准化向功能化发展,即从对技术的精准追求逐渐转向对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