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药行业2023年策略报告新机遇新发展
TUhjnbcbe - 2024/8/30 21:44:00
北京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https://m.39.net/pf/a_4661155.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周平)

1.新机遇新发展:医药底部+新冠物资

医药行业估值和持仓处于历史底部。医药行业PT-TTM仅24.35倍(.12.08数据),仅略高于过去10年最低估值20.31倍。公募基金对医药行业持仓比例自年以来持续下降,还处于底部区间。从行业增速来看,随着新冠疫情政策调整后,医疗需求有望逐步恢复正常增长;从估值来看,医保集采政策更加理性,近期公布的脊柱国家集采价格降幅比市场预期好,压制估值的最大风险因素好转。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业绩、估值、持仓底部,投资价值凸显。

新冠防控政策调整。奥密克戎毒株传染力强但致病力弱,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感染为主,引发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咽痛、咳嗽、腹泻为主。随着新十条政策发布,全国各地新冠防控政策有较大调整。新冠感染人数上升,新冠防护产品采购需求增加。随着新冠防控政策调整,新冠感染人数上升,居民健康监测和对症治疗需求将会释放,对新冠防护产品采购需求增加。

2.创新产业链

2.1.创新药:国家全方位支持创新药,出海有望迎来新机遇

2.1.1.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研发并加快上市

政策支持下创新药械进入发展新纪元。年国务院出台了政策推动药监部门加快创新药品和器械审批效能。年开始药监局开始陆续落地执行,临床试验从审批制改为默认许可制,为创新药品和器械开设优先审评通道,加快新产品上市进度。

药品审评速度明显加快,助力创新药上市。随着药品审评新政策出台,年以来我国的药品临床试验申请和注册申报申请数量大幅度增加,化学创新药IND申报数量从年的例提升至年的例,NDA数量提升至年的32例;创新生物制品IND数量由年74例迅速提升至年例,NDA数量也已提升至年的23例。药品审评时间与欧美药监局的差距明显缩短,从年的84个月缩短到年的30个月左右,加快了我国创新药产品上市步伐。

2.1.2.医保目录调整速度加快,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

医保目录调整进度加快。医保是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购买方,进入医保目录有助于大幅度加快药品销售放量速度。我国医保目录以前是每5年左右调整一次,医保局成立后每2年调整一次,新产品进入医保目录的频率大幅度加快,有助于新产品快速放量,提升销售额爬坡曲线,提高投资回报率。起医保部门直接与药企谈判,每年均有创新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创新药谈判降低价格换取医保报销,通过以价换量进一步加快了创新药的放量速度。医保新政助力创新药放量。医保目录每2年一次动态调整+每年1次医保谈判,加快了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步伐。创新药从获批至进入医保目录的平均时间从年的54.2个月缩短到年的21.2个月,时间逐渐缩短,临床急需创新药物加速纳入医保。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有助于提高药品投资回报率。

简易续约政策降幅温和,鼓励药企加大创新。年6月29日,医保局发布医保目录《谈判药品续约规则》文件,简化了谈判流程、提高了医保谈判效率,规范了续约药品价格降幅。(1)不调整支付范围的药品,即没有新增适应症;(2)调整支付范围的药品,即新增适应症。两者最高降价幅度均在25%。新增适应症的药品可以申请“简易续约”,在申报上只需要经过专家评审,通过后药品有望不用重新进行医保竞价谈判,直接进入医保。由于创新药新增适应症情况较多,而新增适应症又能扩大药品的医保报销范围,有利于药品的后期放量。

2.1.3.创新药出海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出海成为检验创新药的新标准。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增加,将从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全球市场,研发出海是检验创新药含金量的新标准。海外技术授权、海外启动临床、海外获批上市、海外建立销售渠道,难度从低到高。创新药头部企业的实力逐步得到认可,迈向海外市场。海外授权方面典型案例是信达生物将单抗药物IBI和IBI药物海外权利授权礼来,预付+里程碑付款合计共33亿美元。除了Licenseout形式以外,部分中国药企也通过海外临床方式布局产品商业化。已有多家企业在美进行临床试验,年11月FDA批准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人患者,标志着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实现出海“零突破”。

泽布替尼R/RCLL已获欧盟批准,头对头优效奠定出海放量基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的全球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在全球共入组了例患者(其中60%在欧洲入组,17%在美国入组,14%在中国入组,9%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入组),取得了临床优效性结果。年4月11日,泽布替尼在复发或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成人患者中展示了优于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的总缓解率,ORR结果分别为80.4%和72.9%。11月17日,欧盟委员会已批准泽布替尼用于治疗初治(TN)或复发/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为CLL患者提供了一种具有变革性的治疗选择。泽布替尼临床疗效优于伊布替尼,未来有望获得十亿美金级别的销售额,成为第一个出海成功的创新药。

2.2.科研服务:高速成长+进口替代

2.2.1.科研服务方兴未艾,上游企业如雨后春笋

我国科研服务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外国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代理经销模式切入市场,满足科研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需求。

2.2.2.科研服务全球市场稳定增长,中国市场大有可为

全球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每年研发总投入已超过两万亿美元。科研相关仪器设备、试剂耗材、配套服务等均为科研服务产品。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研究投入对于生产力提升的效果日益显著,各国每年也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以来世界强国每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稳中有升,接近GDP总量的3%。创新导向驱动全国科研支出持续增长。中国科研投入全球排名第二,保持15%的复合增速。我国科研投入持续加大,总研发经费从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5%,过去5年复合增速仍然在12%左右。

科研支出占GDP比例有望从2.4%提升至3%左右。年我国研发支出亿,占GDP的比重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较上年再提升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科研投入比例会继续稳步提高,未来有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即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

全国科研支出超过2万亿,企业是科研支出主力。从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来看,我国科研投入主体为企业。参考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企业研发支出总量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2%,占整体费用支出的76.9%,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支出为亿元,占比13.3%,高等学校支出为亿元,占比约7.8%。-年期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由亿元增长到亿元。

全国科研服务行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年全国研发总投入为亿元,科研院校的科研投入为亿元,占比21%。《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指出科研试验试剂耗材约占整体研发支出的20-25%。据此估计全国科研试剂耗材总费用约-亿元。考虑到企业研发投入中也需要配套的科研服务支持,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在亿以上。考虑到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问题难度提升,对相关科研服务产品的需求力度更大,我们估计科研服务行业的增速超过我国科研支出增速,预计未来有望保持15-20%的复合增速。

2.2.3.政策鼓励科研服务企业发展,实现科研用品自主生产

政策利好我国科研服务产业发展,国产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国产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用试剂的研发,尤其重视通用试剂和高端高纯专用试剂;鼓励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发、工程化及产业化;加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安排国拨经费大力支持研发项目等。我们认为,随着国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我国科研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国产自主研发,国产产品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国内高端仪器自主可控需求强烈,贴息贷款助力科学仪器国产替代。9月28日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亿元。支持教育、卫生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鼓励企业更多采购国产自主品牌设备。本次贴息贷款总额大,设备购买集中,尤其在教育领域,高校科研仪器采购量较大,此轮政策将带动国内高端中大型设备的采购需求,如质谱仪、电子显微镜等,政策落地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进程,促进产业升级。

2.2.4.进口替代,驱动国内科研服务行业高速增长

近年来,药监局和医保局不断推出政策鼓励创新药物研发,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倒逼企业进行新药研发,加上科创板、港股等融资渠道的推出,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热情高涨,国内生物制药行业蓬勃发展,上游的科研服务企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医保集采控费严格,上游生产国产替代意愿持续增强。目前我国医疗支付体系压力较大,带量采购药价降幅明显,且医保谈判对于创新药同样具有较高的降价要求,年医保谈判价格平均降幅达62%,如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年进入医保后单支降幅高达85%,降本增效以增强国内市场综合竞争力成为国内下游药企核心选择。据生物谷测算,单抗生产成本中,设备占比约为48%,耗材(如滤膜、纯化填料等)占30%,原材料(培养基等)占15%,药企降本增速诉求愈加强烈。随着国产设备、耗材质量不断提升,逐渐进入国内药企供应链,药物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上游供应商未来业绩确定性较高,推动生命科学上游国产渗透率不断提升。

国产科研服务上市公司把握机遇,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科研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且保持15-20%的复合增速,国内企业在技术质量、产品数量、服务配送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内科研服务上市公司享受了行业高成长的红利,-年期间10家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速平均值均超过40%,业绩持续高增长。

2.3.研发创新和产业转移奠定CXO基石,短期风险不改长期景气度

2.3.1.技术人才全球产业转移共筑中国CXO长期发展基石

创新研发是CXO发展的核心动能,Biotech兴起驱动CXO渗透率持续提升。从全球研发管线来看,Biotech公司的后期管线数量及份额在过去15年中稳步扩大,年占全球后期研发管线总数的64%,而大型制药公司的份额则从年的34%下降到年的24%;从不同国家的研发管线来看,过去15年来,总部设在中国的biotech公司的早期管线数量及份额上升明显,年全球占比为17%,显著高于年的4%及年的6%。综合来看,Biotech公司以及中国研发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上升明显,相较于大型药企,Biotech的人员、产能、经验均有限,对CXO的需求更高,研发趋势的转变带来的高涨需求持续推动CXO行业发展,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至年,中国CXO市场渗透率将达到49.7%,美国将达到56.9%,中美两大医药市场CXO渗透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上升速度更快。

以CGT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发展,持续拓宽CXO行业空间。细胞和基因疗法(CGT)也可广泛的称为基因疗法,包括体外基因疗法和体内基因疗法两个类型。基因疗法在20世纪曾一度低迷,但是近几年热度逐渐攀升,据InformaPharmaIntelligence统计,年全球CGT产品及管线数量达到项,增速高达24.8%,全球疗法排名仅位于癌症免疫治疗和癌症其他治疗之后。急速增长的产品管线及资金推升CGT行业发展,同时驱动CGTCRO/CDMO行业快速发展,FrostSullivan预计到年,全球CG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96亿美元(CRO17亿美元,CDMO79亿美元),中国CG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亿元(CRO12亿元,CDMO亿元),至年预计复合增速约%。

顶层设计助推发展,人才供应保障行业高质量、高速发展。国家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医药创新,积极出台政策支持、引导外包行业发展,而集采的全面开展也倒逼企业加大创新转型,间接驱动CXO发展。此外,高质量人才的充裕供给也是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等人才数量持续上升,年我国共有77.28万毕业硕博生,同比增速高达6.1%;通过对比国外CXO公司与国内CXO公司的人均成本,可以发现国外CXO公司的平均年人均成本约85万元,而国内公司仅为42万元左右,该数据虽为对企业所有员工人均成本的计算,并未拆分技术、行政人员等,但也可以明显看出国内CXO公司更具有成本优势。我们预计,随着我国人才数量的持续增加,工程师红利将持续存在。

全球产业转移助力产能突破,中国CXO全球供应链地位逐步提升。原研药品专利期过后,由于仿制药的竞争,销售额往往会“断崖式下跌”,叠加各国对专利到期药品的价格控制(如中国进行全国药品集中采购),相关产品利润急剧降低,为了降低成本且聚焦创新研发,药企剥离非核心产能,同时加强与CXO公司的合作。跨国药企出售的工厂为蓬勃发展的中国CXO公司提供现成的产能,如九洲药业在年收购苏州诺华、年收购杭州泰华,药明生物年收购辉瑞中国位于杭州的生物药原液和制剂生产基地等,这些优质产能解决了国内CXO公司的部分产能瓶颈,提升交付速度和质量,全球产业链地位逐步提升。

2.3.2.短期风险逐步移除,行业变动带来发展新机遇

多因素致使投融资短期承压,引发需求疑云,海外回暖带来改善曙光。动脉网数据显示,Q3全球及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总额降幅明显,其中全球录得亿美元,同比降低44%,中国录得37亿美元,同比降低59%(国内受新冠疫情多点频发、俄乌冲突升级、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医疗市场投融资对创新药企现金流及研发投入影响较大,投融资短期承压引发CXO需求疑云。目前,海外已出现回暖迹象:1)投融资方面,年11月海外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总额约24.04亿美元,已连续4月环比上升;2)需求方面,Medpace(以biotech客户为主的海外大中型临床CRO)在Q3业绩报告中上调年收入业绩指引至26.1%-27.8%(前次指引23.0%-25.6%),破除行业需求下滑疑云。基于上述多种迹象,我们预测海内外投融资和前端需求有望逐季恢复。

UVL事件影响渐消,海外需求稳定。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中国CXO行业是美国创新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跨国药企的大型订单对于中国CXO公司的业绩、供应链地位提升较大,因此年2月8日美国商务部将药明生物无锡和上海子公司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VL名单)时,引发了CXO行业对地缘政治紧张的恐慌。年10月7日,经美国商务部现场访问,药明生物无锡子公司被移除UVL名单,叠加9月29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新加坡第九届米尔肯研究所亚洲峰会上呼吁中美对话,带来中美关系缓和预期。截止至H1,国内CXO海外收入占比逐步提升,海外需求稳定。

国内Biotech受政策、投融资影响较大,行业格局变动有望带来CXO发展新机遇。年7月2日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后,国内研发中的me-too产品受到较大冲击,叠加一级市场投融资下滑的大环境影响,国内部分Biotech公司现金流告急。Biotech通过多种方式回笼资金:1)出售产能/管线(云顶新耀出售管线、科望+和铂出售产能);2)关闭产能(基石关闭苏州工厂);3)将闲置产能转为CDMO(信达生物-夏尔巴生物、复宏汉霖-安腾瑞霖、贝达-赋成生物等)。

我们认为,药企闲置产能转为CDMO虽然短时间内增加了CXO行业供给,加剧了CXO行业竞争,但本质上与出售和关闭产能相同,都是Biotech行业的产能出清,代表了Biotech行业在大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对于自身发展方向的重新选择及行业角色定位的回归,我们预测,随着本轮Biotech的产能出清,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将更加成熟,创新药产业链中的各类公司的角色定位将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CXO行业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3.自主可控

3.1.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快速推动,贴息贷款拉动行业增长

3.1.1.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正当时

医疗器械国产化率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加之早期国内工业发展水平有限,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医疗器械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以进口为主,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占据,国产化率普遍偏低。截至年,医学影像、电生理、内镜等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国产替代空间较大。政策大力支持医疗器械国产化率提升。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国产替代,国产医疗设备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国内医疗器械厂商将重心放在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的能力上。通过寻求新技术的突破以迎合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厂商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地位,实现医疗系器械国产品牌的更新替代,最终实现国产品牌的弯道超车。

影像设备品牌强势崛起,国产化率加速提升。以影像设备为例,国内影像设备格局近三年发生显著变化,国产厂商对进口厂商的替代不断加速。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联影医疗技术持续提升,市占率超越了GPS三大巨头,在CT、MR、PET/CT、PET/MR领域市占率排名第一。在基因测序领域,年华大智造在国内NGS市场占有率已达25%且持续提升。年华大智造更是在与Illumina的专利诉讼案中胜诉,打开了向海外市场出口的专利壁垒。

高值耗材集采加速国产替代。年,关节产品国产化率约35%左右,年9月国家集采后,关节产品国产比例大幅提升,髋关节国产产品获得的市场份额均超过50%。年10月,福建省医保局药械联合采购中心发布《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目前国内电生理器械国产化率不足10%,国产企业性价比高,我们预计集采结果公布后市场份额或将所有提升。

3.1.2.医疗新基建+贴息贷款推动器械迎来新一轮采购浪潮

-千县医院能力建设。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年),提出要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医院硬件条件、组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医院医疗器械升级提出了要求,有望增加医学影像、微创治疗、麻醉镇痛、重症监护、消毒、体外诊断等相关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医疗新基建拉动医疗设备市场长期扩容。年以来,医疗投入大幅增加,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已经开始,医疗新基建项目从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大城市逐渐拓展到其他城市。年1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多则关于提前下达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新一年的医疗市场建设与扩容也已提上日程。后疫情时代,医疗新基建正如火如荼展开。

医疗贴息贷款助力基层医疗完善设备。年9月国常会分别针对设备更新改造出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涉及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我们预计医疗设备相关贴息贷款约亿元,将对医疗设备市场带来显著增量,利好CT、核磁、超声、内镜、IVD等产品。医院ICU床位占比提升至10%。11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提出医院的ICU床位要达到总床位数的10%。ICU床位对设备配置要求高,相关产品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心电仪、超声、除颤仪等,有望拉动相关产品销售。

4.医药消费

4.1.医药消费:高成长性的黄金赛道

疫情后英国生殖、肿瘤及普外科恢复最好,超疫情前水平,消费医疗中眼科、整形外科恢复较好。根据NHS数据显示,英国在年2季度受到疫情冲击,生殖、肿瘤、普外科、眼科等均出现门诊人次快速下降,随后生殖、普外科、肿瘤快速恢复。英国于年7月份开始放开疫情管控措施,新增病例快速上升,医院科室门诊人次有所下降,随着新冠疫情逐步稳定下行,各科室均有所复苏,其中生殖出现快速恢复,肿瘤、普外科也恢复较好。消费医疗中,眼科、整形外科恢复较好,口腔及康复呈现弱复苏状态。

中国新冠防疫政策改变,医药消费有望迎来复苏。中国新冠防控政策已经出现了明显调整。重点城市均陆续取消了公共交通和户外公共场所查看核酸阴性证明的要求,山东取消了查看健康码的要求。随着新冠防疫政策改变,社会流动逐步恢复,我们预计医药消费板块将迎来复苏。

4.1.1.医疗美容行业蓬勃发展

消费升级是医美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良好满足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美好的精神生活,消费升级成为一大趋势。目前,医美行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早期,通过市场的不断推广和宣传,人们对于医美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升,颜值经济的兴起有望推动医美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我国医美渗透率较低,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根据瑞丽医美港股招股书数据显示,年韩国每千人接受医美诊疗的人数为89.2,全球排名第一,其次为美国、巴西、意大利、土耳其和日本,每千人接受医美诊疗的人数分别为52.2、45.4、40.2、31.6、28.1。而中国每千人接受医美诊疗的人数只有14.5,相比之下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瑞丽医美港股招股书数据,年我国医美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亿元,-年CAGR约为19.56%。在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外的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中,医疗美容渗透率有望逐渐增加并追赶上一线城市的发展水平,成为中国整体医疗美容渗透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

4.1.2.疫苗行业进入创新时代,大品种驱动市场高速增长

疫苗行业渗透率低,大品种上市高速放量。年,美国人均疫苗消费36美元/年,日本21美元/年,欧洲14美元/年,全球平均4.7美元/年,而中国2.9美元/年,远低于全球其他发达地区。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疫苗市场持续扩容。13价肺炎结合疫苗、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等新品种的陆续上市带来疫苗市场持续扩容。如进口HPV疫苗于年上市,年国产HPV疫苗获批,带动整体市场增长。疫苗技术快速迭代,新型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疫苗新佐剂和新型递送系统等技术平台蓬勃发展,尤其是新冠疫苗的研发进一步加快了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将会有更多基于新技术平台的疫苗产品上市。

4.1.3.眼科医疗服务持续高景气度,民营机构发展动力强劲

“治疗+服务”双属性,眼科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治疗角度来看,眼科领域包括了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角膜病等,随着用眼习惯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相关眼科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提升,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从消费角度看,屈光、视光(角膜塑形镜、配镜、视力矫正等)等服务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升。根据朝聚眼科招股书数据,年我国眼科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到1.28亿,同比增长8.9%;其中,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的门诊就诊次数由年的万人次增加至年的万人次,CAGR为11.8%。

“经济持续增长+老龄化日益严重”,眼科医疗市场稳步增长。根据朝聚眼科招股书数据,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由年的亿元增加至年的亿元,CAGR为15.0%,年将达到亿元。随着国家政策鼓励民营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由年的亿元增加至年的亿元,CAGR为21.1%,年将达到亿元。

低渗透、高单价、高复购率推动OK镜发展成为大单品种。OK镜即角膜塑形镜,是一种非手术的方法,通过使用高透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使角膜中央区前表面曲率变得平坦,令近视和散光减轻,并阻止或减慢近视发展。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角膜塑形镜可暂时减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达到理想视力后,需继续使用维持镜片,巩固治疗。

1)青少年近视高发,政策利好+支付能力提升推动OK镜放量。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4%,远高于美国、德国、英国约25%、15%、10%的近视率。多部委联合出台近视防控方案,到年近视率要大幅度降低。政策的推进会推动青少年早筛查、早诊断、早控制,近视防控工作前移,提升近视矫正产品的渗透率;另一方面,OK镜相比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有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且只需晚上佩戴更加方便美观,即便OK镜价格较高,但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提升,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2)OK镜具有发展成为大单品的市场潜力。我国8-18岁近视青少年总人数约1亿人,估计年OK镜销量仅万副左右,渗透率仅1.26%。中国大陆地区的OK镜渗透率远低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未来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OK镜单价高于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新品上市还会推动平均出厂价提升,生产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OK镜需要长期佩戴才能控制近视度数升高,每1.5-2年需要更换镜片,复购率较高,且极少更换OK镜品牌。低渗透率高单价高复购率的特点,使得OK镜具有发展成大单品的市场潜力。

4.1.4.“健康意识提升+消费水平提高”,口腔医疗服务需求逐步释放

口腔医疗健康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药行业2023年策略报告新机遇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