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央媒密集聚焦武汉引擎重燃势更旺
TUhjnbcbe - 2024/3/31 9:15:00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方法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213/6862820.html
                            

4月7日

新华每日电讯

用四个版聚焦武汉

1

引擎重燃势更旺

提档加速,“大武汉”锚定“强武汉”

在武大樱花节的缤纷灿烂中,在黄鹤楼的游人如织里,在长江川流不息的帆影旁,在武汉站高铁繁忙如初时,在户部巷美食的人间烟火侧,在绚丽灯光秀的美轮美奂下,在加速运转的快递单里,或许更能看到武汉归来的“速度”。

向上滑动浏览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武汉成为最早受到疫情冲击的城市。

这里素有“九省通衢”美誉,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阻击疫情,抢救生命。

在全国支援下,英雄的武汉挺了过来。解封后,更以优异的答卷昭告春天。

在武大樱花节的缤纷灿烂中,在黄鹤楼的游人如织里,在长江川流不息的帆影旁,在武汉站高铁繁忙如初时,在户部巷美食的人间烟火侧,在绚丽灯光秀的美轮美奂下,在加速运转的快递单里,或许更能看到武汉归来的“速度”。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跨越冬与春、经历生与死、战胜惊与险,英雄的武汉以强大的韧性和蓬勃的生机挺过来,江流拍岸更显英雄气。

2月,总投资.4亿元的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创下武汉单次集中开工之最;3月,个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总金额亿元,创下武汉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从雨雪纷飞,到初秋硕果,再到春暖花开,武汉经济重燃引擎,开足马力提档加速:今年1-2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

武汉,正以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展示着英雄之城的别样魅力。

韧性强

深V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

热干面、汤包、豆皮、面窝……武汉的早晨,往往与这些热气腾腾的“词”相伴。

4月3日清晨6点多,中建三局医院项目机电建造负责人王乔走出家门。天蒙蒙亮出行,他习惯用一碗热干面来提提神,然后赶往40多公里外位医院。

“医院是武汉去医院之一,设计常备床位张、战时应急床位张,眼下22万平方米的机电安装任务正在争分夺秒进行。”王乔说,因为要满足在平时和疫时之间快速切换,对通风系统、负压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在武汉,医院这样加速推进的项目还有不少,无数人继续为疫后重振紧张忙碌。

年,一场疫情席卷全球,武汉成为最早受到疫情冲击的城市。

这里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素有“九省通衢”美誉,以它为圆心,在高铁时代以4小时旅行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可达中国大约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但为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阻击疫情,抢救生命。然而,危机不仅在于病毒对个体生命安全的威胁,更在于疫情对社会体系、经济活动的全面冲击。

在武汉按下暂停键的一季度,武汉投资增速-81.6%,消费增速-45.7%,财政收入-44%。仅有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在正常运转,大量企业原料运不进来,产品发不出去,员工无法到岗,流动资金缺乏,产业链断裂……疫情让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骤然“静了下来”“慢了下来”,这是武汉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时间,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

顷刻间,武汉跌入谷底。

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0.5%。一蹶不振?还是逆势重振?这是摆在武汉面前的又一道考题,考验的是城市的底子,经济的韧性。

下好“先手棋”,“解封”之前,武汉已早早谋划复工复产,通过建立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协调联动机制,成立专班和专项协调小组分类摸排和解决企业用工、物流、要素保障等共性需求。

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李林清说,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实施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抓住对经济最重要的14户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启动“链长制”,领导干部点对点帮扶,分类解决用工、物流、资金等需求,畅通产业循环。

城市“重启”后,被病毒阻断的连接迅速恢复,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基础,帮助原料、工厂和市场加速重新连接起来。仅用十余天时间,武汉推动东风本田、烽火通信等14户龙头企业带动家配套企业复工,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由不足10%迅速提升到90%以上。

打好“主动战”,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送来“及时雨”,政府与企业一起,爬坡过坎,攻坚克难。

家武汉企业被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家企业获得.67亿元优惠贷款,实际融资成本占比不到1.3%;全年减税降费.7亿元,直达38万家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纾困贷款亿元……“这笔资金真是‘及时雨’,不但订单可如期交付,也给公司带来转机。”办完万元银行贷款手续,武汉瑞丽森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乾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纾困资金的“政策东风”,让这家手握0万元订单的工程清洗设备企业,及时走出了资金周转困境。

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擦出了火花,产生了惊人效率——重启当天,69个投资项目当场“云签约”,总金额亿元;两天后,总投资达亿元的个重大项目又在武汉集中开工;4月初,武汉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了97.2%;6月17日,武汉电网最大负荷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创下疫后新高,高峰期比去年提前1个月来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餐饮零售到汽车建材,“高效”成为武汉经济复苏的底色,“转正”成为武汉经济运行的高频词。

“-39.7%,-2.3%,1.6%,8.1%。”这是过去一年4个季度,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从一季度深跌,二季度降幅收窄,三季度实现正增长,四季度持续回升,四季度单季增速甚至高于年同期3.6个百分点。

事非经过不知难。武汉市的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在3月见底后,逐月呈现逆势反弹、持续恢复的良好态势,走出荡气回肠的“V型”反转曲线,答卷让人振奋、成绩令世界瞩目。

在武大樱花节的宾至如归中,在黄鹤楼的游人如织里,在长江航道的川流不息旁,在武汉站高铁繁忙如初时,在户部巷美食的人间烟火侧,在绚丽灯光秀的美轮美奂下,在加速运转的快递单里,或许更能看到武汉归来的“速度”。

而这个速度、这个过程,让一些亲历者都觉得不可思议。

东风本田员工杨东伟依稀记得,去年间隔两个多月再次踏进生产车间,陌生而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他打开生产线上的照明灯,来回走了好几趟,在朋友圈写下:“久违的生产线,我们回来了!”然而,作为武汉首批复工复产企业,东风本田当时还面临产业链不稳、人员到岗不足等诸多困难。

虽然坚信“会好起来的”,但何时“好起来”,何时能够重启生产线,对包括杨东伟在内的很多人来说,仍是巨大的问号。

时隔一年之后,杨东伟所在的工厂一片忙碌景象。年,东风本田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5.88%,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2月,东风本田又销量13.5万辆。

作为汽车制造业大市,东风汽车的成绩单是武汉经济复苏的一个缩影。

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1亿元,从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40.5%收窄到全年下降4.7%,武汉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消费意愿回暖,同时也带来需求升级。”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瑶介绍,年一季度湖北地区46-55岁网购用户同比增长%,户外鞋服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倍,保健器械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很多人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后劲足

按下“快进键”,升级产业“主引擎”

万大学生安然返校,总投资.4亿元的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首批“武汉造”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3月的武汉,人来人往烟火盛,机声隆隆百业兴。

跨越冬与春、经历生与死、战胜惊与险,武汉从疫情中挺了过来。

3月12日,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的菱电电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该市牛年春节后首家上市企业。“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是汽车电子领域最复杂、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和平说,多年来,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持续研发,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MS系统,打破了国产汽车行业关键技术和部件“空心化”局面,其产品已装配十多家品牌车企,匹配车辆超两百万辆。

敲钟上市的武汉企业,不仅仅有菱电电控。过去一年时间里,武汉已经有嘉必优、兴图新科、路德环境、科前生物、四方光电等共计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市上市公司达到85家,释放着内需持续回暖、生产加快复苏、新兴动能崛起的鲜明信号。

年,武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8.65万户,自4月8日以来,每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户;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家,超过此前两年总和;多家国内外各行业强企业来汉洽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9亿元、增长6.7%……最能体现武汉经济底色的“中国光谷”——东湖高新区去年GDP正增长5.1%,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企业1.8万家。

——稳链、强链,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升级。去年武汉市智能化改造项目立项个,建成高水平智能化车间40间。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现场,IT类硬件设备即将全部安装到位,到6月底将正式上线并投入运营。这距离去年10月科技部批复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仅半年多。

城市的另一角,华工科技智能制造园(葛店园区三期)也于今年3月投产,未来将具备年生产高功率激光切割装备0台、钣金加工智能工厂产线15条的生产能力。“这是我激光行业自己的智能工厂,未来将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激光智能装备。”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说。

——新产业、新业态,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企业闯出发展新路,产业结构“优二进三”,居家办公、虚拟会展、“无人化生产”等场景正更多地出现在武汉各行各业,数字经济占武汉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40%。

“疫情之后,我们聚力数字教育产品线,公司自主研发的针对所有住建领域从业人员教育服务平台,涵盖了住建行业近万学时课程体系,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停工不停学为行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目前平台已在湖北省、甘肃省近百万从业人员中使用。”去年以来,湖北众得云享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丁义轩更忙了,疫情给这家年刚刚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不少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疫情加速淘汰了一些企业,却让不少企业长出了更硬的‘鳞’。”

——前沿产品、前端技术,“首发现象”接二连三。长江存储最新层QLC3DNAND闪存,宣布在汉研发成功,这是全球首款层QLC闪存。“从64层量产至层研发成功,仅相隔了7个月,还有一半时间是在疫情之中。”长江存储首席执行官杨士宁表示,“这是数千名研发人员汗水的凝聚,也是全产业上下游通力协作的成果。”

像长江存储这样“首发”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多。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战略,高端新能源汽车全球首发,武汉华星光电实现全国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量产。

——改扩建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二期现象”接踵而至。去年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开工。这个有着“国字头”的项目已实现了技术水平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一期二期总投资高达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小米集团、金山集团先后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签订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落户仅3年的企业,已经拥有0多名员工,营收超百亿元。

——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头部现象”纷至沓来。位于“中国光谷”的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电子生产线一派繁忙。全国五分之一的建成5G基站,都装有这条生产线生产的光模块。公司党委书记金正旺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原本在深圳、上海等地的配套企业开始落户武汉。良好的发展预期,优质的“店小二”服务,让越来越多企业在汉设立总部。浪潮集团签约在汉设立华中总部,新希望集团、青岛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圣丰集团均确定在汉设立区域总部。

“武汉重新恢复了经济,正在振兴和繁荣。”霍尼韦尔中国区总裁兼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世伟说。去年,这家世界强企业宣告新兴市场中国总部正式落户武汉,并用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全员入驻。

质量高

跑出加速度,驶向发展“新蓝海”

3月23日上午,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北角的一片空地上,挖土机轰鸣作响。此处正在扩建货机停机坪,计划新增的5个E类机位将有效满足天河机场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

疫情对全球航空客运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在武汉,航空货运,特别是跨境电商产业却“异军突起”。年天河机场完成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万票。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已破千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是武汉长期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优势没有因为一场疫情而抹平,砥砺之下反而更显“成色”。

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要求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六个方面着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这座以“大”著称的城市,正在进行新的思考与努力。

“前景可期,蓝图清晰!”湖北省委赋予武汉重大使命,武汉要勇挑重担,担负起“一主引领”的重大责任。

“一主引领”之“主”,意味着做强武汉龙头地位、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辐射带动全省全域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在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年开年,武汉强势发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动员令——加快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

科技创新,被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92所大学、万在校大学生、多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武汉创新“家底”越发厚实。武汉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到年,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3.5%。

让科技实力成为撬动“强武汉”的支点,去年以来,武汉全面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大中长期目标清晰,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两大支撑强势推进。

3月29日,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总额1.35亿元的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涉及光通信、集成电路、光电子、生命科学、基因治疗等产业领域,单个项目最高资助0万元。与此同时,五个湖北实验室牵头组建单位与落地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光电科学领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建湖北光谷实验室;空调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组建湖北珞珈实验室;服务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组建湖北江城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牵头组建湖北江夏实验室;生物育种领域,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湖北洪山实验室。另外,还有东湖、九峰山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

当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也将政策的利好、繁华的商业、旺盛的人气聚变为带动城市向上成长的强劲动能。

投资额超过亿元的武汉国际贸易城在汉口北全面开工;正在建设的天河国际会展中心,年年中即可承办国际大型会展;近期,阳逻港物流枢纽铁水联运分拣区启动建设,武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按下“起跑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铁水联运物流存储分拣中心;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安至十堰高铁湖北段也已启动建设,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加速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招行武汉分行等一批金融机构正在迁入武汉为其量身打造的“定制楼宇”……

“武汉恢复了城市活力,正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格局重塑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和城市治理提升期。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说,武汉提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长期积累的交通区位好、产业基础强、市场空间大、科技资源多等优势更加凸显。与此同时,武汉经济的含金量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不避问题,向症结开刀,才能抓住难得机遇。“以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让广大企业、市民在武汉创新创业生活更舒心放心安心。”市发改委副主任余功豹表示,城市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当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为这座城市注入能量,这座城市也在竭力为经济发展铺好“高速路”。

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涉及的市场主体,武汉税务部门“量身定制”成立了五个税收专业服务团队。“如支持打造‘全国经济中心’,我们以服务总部企业为切入点,建立总部经济‘税收服务专员’制度,集中市区两级专业骨干解决企业重大复杂涉税事项。”武汉市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陈帆说。另一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税收专业服务团队也已吸纳市区两级业务骨干人,从科创企业最急需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入手,精准梳理推送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等多类优惠政策。

年,武汉市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每一次重大危机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说,“这次疫情之后的武汉无论是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还是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正取得更大进步,而不断积累的进步又将使武汉成为一个日益向上向好的全国化、国际化大都市。”(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卫彬、廖君、侯文坤)

2

楚才怎能不楚用

“聚引留”,人才大市人才加快回流

以事业聚才,以政策引才,以环境留才。作为人才大市的武汉,打好“聚”“引”“留”三张“人才牌”,栽下梧桐树,引得越来越多的人才回流江城,助力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浏览

“头部企业都来武汉了,我也跟着机会跑了回来。”去年底,在杭州工作的杨可昕又回到武汉,入职一家互联网企业。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张佳晨,今年也从深圳回到武汉。“武汉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我所在的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机会够多,只要技术过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92所高校、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万在校大学生,这些是武汉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武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硬底气。

以事业聚才,以政策引才,以环境留才。作为人才大市的武汉,打好“聚”“引”“留”三张“人才牌”,栽下梧桐树,引得越来越多的人才回流江城,助力武汉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场聚才

高新产业快速发展激活就业市场

“今年春季校招,公司的招聘计划数比上年增长50%。”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叶青说,作为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企业,锐科今年列出超过人的招聘计划,包括光学工程、自动化、机械、计算机等专业。

记者了解到,与锐科一样,今年开春以来,由于武汉光电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迅速,不少龙头企业春季招聘职位数量翻番,吸引了一批人才从北上广深等城市回流武汉。

今年3月,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猿辅导科技园(武汉总部)正式开工,计划年落成。“目前武汉猿辅导在职员工超过0人,主要为武汉高校毕业生。”猿辅导在线教育联合创始人李鑫说,武汉园区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公司面积最大、员工数量最多的办公园区,预计将解决约2万人就业,也将推动武汉打造全球教育科技的“研发大脑”。

作为武汉新增流入大学生最多的区域,仅年春季招聘期,武汉东湖高新区家企业共提供各类岗位26.9万个,热气腾腾的职场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留在武汉发展。

“年初以后,武汉求职市场火热。”对比年数据和年数据,智联招聘武汉分公司总经理粟华德发现,武汉求职市场也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发布职位数较年同期增长26.4%,简历投递量较年增长8.6%。

“武汉城市交通不断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高新企业相继入驻,这是一座在飞速发展、充满希望的城市。”年,老家山西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杰超入职中国铁建铁四院。他说,自己在武汉读了七年书,看着这座城市一天天变好,毕业了也不舍得离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七所知名高校的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湖北武汉均是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

“这两年,明显感到武汉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卓尔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杨思远说,武汉人才政策不断加力,招才引智的土壤已经形成。“今年我们筹备的一家子公司,已引入近10名百万年薪的高端人才。待遇、地缘只是一方面,城市环境、发展机遇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她说。

在深圳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工作的张佳晨,也选择回汉。“去年底就打算辞职回来,疫情打乱了计划,现在时机比较成熟了。”张佳晨说,小米、字节跳动、烽火科技等都是自己应聘的意向企业。“武汉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我所在的计算机、互联网行业,机会够多,只要技术过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张佳晨说。

猎聘大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发职位城市分布TOP20中,武汉排名第9;特别是疫情过后,武汉就业回暖较快,无论是人才供给还是需求,均跻身全国前十。

3月29日,武汉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吹响新一轮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号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跟着领军人才走,一个领军人才就是一个产业。在这轮“冲锋”中,人才,是武汉最宝贵的“底气”。

据悉,武汉将实施英才“拔节行动”“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搭建高水平科技人才干事创业舞台,在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探索实行人才引进推荐认定、随到随评机制,培育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产业引才

吸引外地高端人才回流

年6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硕士毕业的武汉人郭坚,辞去在美一家世界强企业工作,回到家乡入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

像郭坚这样的留学生或有海外教育工作背景的大学生,年入职光谷的就有余名。

“武汉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湖北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培育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坚定了一些年轻人回家乡工作的信心,本地就业吸引力正在不断加强,每年我们都有不少回流人才。”刘叶青说。

武汉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端人才回流。数据显示,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家,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吸纳大学生6.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杨可昕从杭州返回家乡武汉,在武汉斗鱼任职。年回国后,杨可昕的工作轨迹从北京到杭州再到武汉。

“前几年当然优先选择北上广深杭,机会多,企业扎堆的氛围更好。现在,众多头部企业的第二总部集聚武汉,不少还是核心总部,留在武汉工作,也能享一线城市资源。”杨可昕说,返汉后,生活成本更低,幸福感更强。

精准制定人才政策,对战略科技人才财政奖励支持最高可达万元;股权投资“一事一议”,科创资助上不封顶;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按经济贡献给予奖补……在武汉推出的多项引才政策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东南孔雀”正在飞回武汉。猎聘大数据显示,从深圳、上海、北京回流的人才最多,占比分别为14.42%、13.18%、11.29%。

“到年,我们要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武汉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高校、院所间柔性流动,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以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依托,谋划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院士和一流创新团队。

据介绍,武汉还将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在优秀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将健全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模式,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依托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近期招聘的有蛋白抗体研发专家、酶制剂研发工程师、分子研发工程师等岗位,不少国内外回流的技术大咖,年薪最高可达上百万,还有机会参与企业股权激励。”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李蟾告诉记者,企业的多名员工中,超15%都是硕博学历。

前不久,“学子留汉工程”公布成绩单: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30.2万人。大城武汉展现出更为繁茂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向这里。

环境留才

未来四年留汉大学生万+

优化环境留才“软实力”,才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动力”。近年来,武汉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今年“学子留汉”工程,已经拉开序幕。3月21日上午,武汉市年大学生集中式校园巡回招聘活动首站在武汉大学工学部体育馆举行,吸引了家优质企业到场招聘,现场还特别开辟专区,为高校学子提供政策宣讲、就业孵化、简历诊断等多样化就业创业服务。

据介绍,为了降低大学生留汉的成本,年武汉市为1万多名留汉大学生提供了租赁房,并减免部分租金,其中仅提供的租金补贴就接近一亿元,同时对30多万大学生提供了就职(求职)补贴超过5亿元。

“年,武汉市新增留汉大学生30.2万人,未来这个数字还将不断放大。到年,我们要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吸引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不少于万人。”武汉市委组织部(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还将与高校合作共建工作站,让留汉各项政策宣传更充分、校企对接更便捷,会有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训项目、创业指导服务导入到高校,促进更高效的就业创业。

目前,春季招聘的号角已经吹响。武汉市人社部门介绍,今年全年,武汉将举办一定规模的招聘活动50场以上,动员0家重点企业,提供50万个优质就业岗位,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专场”的招聘就业环境。“春招”“秋招”将集中举办10场左右大型校招活动,单场邀请企事业单位不少于家,提供优质岗位不少于0个。

为给人才落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年12月以来,武汉警方还在全市各高校设立落户服务站,对大学生落户申请现场受理、全程服务,着力打造“门槛最低、手续最简、机制最活”的大学生落户新模式。

“没想到这么快捷,不出校园就办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小伍从服务站民警手里领到新户口时兴奋地说。她告诉记者,前几天从服务站了解了落户政策后,自己提交了落户申请材料,4天以后就拿到了新户口。

此外,武汉还推出“全员放开落户”“全家解决落户”“全时办理落户”的新模式。“全员”指的是高等院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经教育部认证),年龄不满45周岁的均可落户;而“全家”指的是其家属可随迁落户;“全时”就是指24小时网上申请落户。留汉大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后台审核、邮寄到家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最快可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落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落户。近年来线上办理25.8万件,累计为上百万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作为武汉新增流入大学生最多的区域,今年东湖高新区还将推出更多新举措。”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将打造全区人企供需对接平台,筹集优质岗位不少于15万个,实现大学生岗位集中发布、一窗获取;在“双一流”高校中,将设立“中国光谷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在读大学生向光谷汇聚;建立以“光谷人才卡”为依托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医、商、住、行等全方位服务;持续优化大学生落户流程,在落户窗口增设身份证办理业务;协调不少于2万平方米的大学生人才公寓。

目前,武汉还持续在“减权限、减时限、减材料”上下功夫。大学生凭毕业证或报到证即可落户,应届毕业生申请落户时,学信网“电子学历注册备案表”尚未录入的,也可实施容缺办理。

根据规划,武汉还将进一步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分层分类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加快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探索全面放开高端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限制,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推动建设一批集人才公寓、大学生租赁房、青年驿站、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房。探索设立市区人才投资基金,采取“无偿资助+股权激励”方式,加大人才项目资助。对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取得标志性成果的科技创新人才将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的全部努力就是要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创新创业生态。”武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努力把武汉建成广大创客“首选地”,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卫彬、廖君、熊琦)

3

“加减乘除”治大城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针对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暴露出的社会治理短板,武汉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推动社区实现高效能精细治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答好“时代必答题”。

向上滑动浏览

人员加、服务加、待遇加

强基层上做“加法”

“随时电话咨询,休息时间还上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怡和苑南区居民袁超英老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健康顾问”——住在同社区的医护工作者陈丹。

在下辖4个小区共计1.2万余名居民的百步亭社区三居委会(康和居委会),居民需求多元,社区干部长期分身乏术。去年以来,按照武汉市党员下沉社区的整体部署,多名在职党员到该社区报到,陈丹是其中之一。到社区下沉报到后,她主动请缨发挥专业特长,上门为社区居民进行护理问诊。

没多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下沉党员也纷纷报到。在康和居委会党总支的组织下,一支10多人的下沉党员医疗队成立。平时社区老人只要有需求,可以随时打电话、发消息进行咨询,下沉党员也会利用休息时间上门给老人义诊。“半年内,医疗、宣传等5支社区专业志愿服务队先后成立。”百步亭社区康和党总支书记龚汉华说。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绝大多数社区长期面对人手紧缺、事务繁杂的“老大难”。特别是去年疫情期间,武汉市对所有小区实行封控管理,社区工作者成为信息采集、组织居民团购、帮扶特殊群体、协调患者就医等多项任务的主力军,工作压力瞬间倍增。

尽管社区工作者拼尽全力,但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当时,武汉紧急部署全市4.45万名机关单位党员干部支援社区抗疫,加上一批志愿者,为封闭在小区里的居民提供服务,有效减轻社区工作强度,使居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社会保持稳定。

疫情过后,在常态化防控下,14.9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下沉党员与社区自管党员、居民志愿者等“结对组团”,参与基层治理,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力量,扩大了服务范围。

“幸亏有了各方力量的支援,疫苗接种知晓率大大提升。”3月27日,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道龙湖东岸社区书记陈念告诉记者,前不久,社区接到任务,要向全体居民宣传新冠疫苗接种知识,动员居民参与接种。辖区有1.6万余居民,社区只有13名工作人员,时间短、任务重。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下沉社区的各方力量主动“组队”参战,以包保楼栋的形式利用下班时间进行广泛宣传。

人手够了,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呢?在东西湖区长青街道革新社区有一支“流动服务队”,是社区在充分掌握下沉党员、志愿者优势与特长,了解居民需求与难题后,推出的一项便民服务措施。下沉单位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们以集中服务和上门服务的形式,定期开展家电维修志愿服务活动。街道负责人说:“我们通过双向‘量体裁衣’开展特色服务,就是要充分用活下沉力量,让居民得到切实的关怀。”

针对社区工作者收入偏低、队伍老化、人员流失等问题,去年4月,武汉制定出台《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经过近一年落实,初步建立起进出有通道、履职有目标、考核有标准、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激励有机制的“四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去年4月,我们就涨工资了。之前拿到手每个月多元,涨了之后是元。我们青宜居社区工作人员平均涨工资1多元。”青山区红卫路街道公共安全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天娇告诉记者,社区工作者待遇有了保障,未来也有了晋升空间,只要符合相关规定,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可以被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

去年,青山区拿出6个街道公务员招录计划,面向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社区(村)“两委”成员进行定向招录,占比达当年全区街道公务员招录计划总数的三分之二。去年7月,黄天娇顺利考上红卫路街道公务员。

数据显示,年,武汉市区两级财政增加投入8亿元,按标准落实社区工作者报酬,社区工作者人均年应发报酬达到7.36万元,较之前增长了79.4%;实行事业岗位管理后社区书记人均年应发报酬达到13.3万元。

改革之后,社区干事选聘一度出现30个岗位0名大学生竞争的火爆场面,社区工作者日益成为令人尊敬、羡慕的职业。

“今年,街道新招的社区干事好几个都是研究生毕业。”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重心在社区,核心是人。解决社区工作者进出、履职、待遇、发展等关键问题,打破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天花板’,就是要让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有奔头。”武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检查少了会议短了工作群“瘦身”了

工作负担上做“减法”

“以前,工作QQ群有70多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媒密集聚焦武汉引擎重燃势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