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座跨河桥,连接的不止是两座城青海日报
TUhjnbcbe - 2024/3/11 17:53:00

川海大桥。

两地居民在民和县休闲广场打球。图/石延寿摄

一桥跨两省,一“通”百业兴。

11月28日一早,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居民马有民驾车通过“川海大桥”去兰州市红古区办事,并邀请他在当地的朋友中午到民和县城川垣新区吃顿老字号的手抓羊肉。马有民说,两地朋友间经常相互品尝地方特色小吃,感觉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那么亲近。

“10多年前,红古区和民和县两地经济有差异,民和人源源不断流向海石湾,如今随着县城大型商贸市场、购物街的兴起,城市软硬件设施的改善,两地经济差异也越来越小,民和也不断吸引着红古人慕名而来。”民和县区域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张连生感概道。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共处河湟文化腹地,两县区地缘相接、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经济相融,共同位于国家“兰西城市群”发展主轴线上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有着非常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位置。

去年12月,连接甘青两省,红古、民和两区县的第一桥“川海大桥”建成通车,抵达对岸行车时间从40分钟缩短为5分钟;今年9月,横跨湟水河,两地另一重要通道——“团结大桥”也建成通车,将民和县川垣和红古区海石湾连成一个整体……

依托自然山水生态底色,整合一体化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共建湟水河流域生态秀美最佳宜居地;共建甘青大通道交通支点和物流基地;共建甘青藏旅游带“兰西*金驿站”;共建兰西“双城”经济圈特色产业基地;共建跨省公共服务一体化先行区……

连通、融合、共建。给予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民和县正在努力以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这个小切口推进兰西城市群大发展。

省际公交让两岸居民“串门”更方便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但照进现实,它并不浪漫,更好似“我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自古以来,民和县与红古区山水相依,湟水河两岸交往频繁、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求学、生活往来于湟水河两岸。从前,两地车辆过往要绕行河段以西7公里处的享堂西路桥或者河段以东10公里处的团结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两地的互通互融。

土生土长的民和县居民马福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民和与红古结亲的很多,10多年前,父母带我去海石湾探亲都是坐班车,有个急事就打辆‘黑车’,票价通常坐地起价。”

如今,这种出行难的窘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

享堂大桥、民小公路下川口特大桥、川垣北路至G连接线等交通动脉相继建成通车,两地重要通道陆续连接,跨行*区交通联系通道初步形成;2条跨省公交线路,35辆新能源公交车,每天运营班次,出租车运营也得到有效规范。

“省际公交线的开通,不但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推动了两地交通运输行业向好发展。每天清晨,省际公交车准时发车,经过两地主要街道、小区,单程大概40来分钟,尤其是穿行川海大桥几分钟就能跨省,2、3元钱的票价,对两地老百姓来说是最实在的便利。”民和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便捷的交通网络让人们生活更丰富。“只要周末有空,我就会开车带孩子从海石湾去民和县马场垣乡温室大棚里体验采摘的乐趣,那里瓜果蔬菜种类齐全,价格也非常划算。”来自红古区的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去趟红古、买点东西、吃个饭,就得绕到老县城走十几公里的国道,那条路上车多还堵车,要走半个多小时才能进到海石湾。现在就方便多了,开车几分钟就能到了。”民和县川口镇东垣村村民史祥禄见证了川海大桥通车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长久以来,东垣村只是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县上的一条路走到村前就到了头,来村里的车不多人也少。如今道路延伸到了大桥跟前,两边的护坡种上了花卉绿植,环境“大变样”,早晚在桥上来回走路锻炼身体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也是“民和——红古同城生活圈”的一处缩影。

省际市场使河湟农民迎来新机遇

“如今,两地间的商贸来往和人员交流越来越密切了,同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也更加凸显。”在民和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李建奎看来,这对于两地的果农、菜农来说,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期望。

傍晚时分,当喧嚣的市场归于沉寂,家住民和县城不远的马场垣乡菜农马明还在忙碌着,他将傍晚采摘的新鲜蔬菜装进车厢里,准备第二天清晨运往海石湾。

今年中川海大桥通车,他看到机遇,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太方便了,十几分钟就能赶到海石湾。”马明说。每天一大早,他便和妻子分别到民和县城、海石湾销售蔬菜。产量增加了,销售渠道畅通了,一家人的收入也增加了。

“马场垣乡、川口镇等地农户种植的蔬菜、水果多半发往兰州市区和海石湾,本地市场小,遇到蔬菜丰产期,相邻的兰州市场蔬菜需求量大,农民们种植的蔬果不愁销路。”李建奎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年初,民和、红古两区县以兰西城市群农业深度融合为主题,创新农产品展示和销售模式,推动农业与三产融合。先后在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和农业综合功能区成功举办了民和——红古“采摘节”,对两县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推介宣传,让两地市民菜篮子里的农副产品更加丰富,使两地百姓深切感受到合作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此外,记者了解到,两地农业企业家还自发组建了“兰西城市群”农业联盟,乘着这股东风,两地农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种子化肥选择,到种植技术经验交流,以及后期销售渠道,都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互助互利。

“民和——红古两地土地、电价等生产要素互补性强,整合两地资源,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张连生说:“我们将借鉴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做优做强设施农业,对我县栋旧棚进行提档升级,发展高效果蔬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相信随着两地在现代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养殖等方面落地项目逐步增多,将会为实现两地产业互补、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带来更多新机遇与新期望。”

省际生活共建两地“1小时经济圈”

你有母亲河穿城而过,我有青海湖烟波浩淼;你有百合甜香四溢,我有青稞酒幽香绵绵……虽然有诸多不同,但我们的南北两山都在变绿,我们的城市蓝图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正在打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在民和县马场垣乡翠泉村,一家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热,这里地处*河北岸,风景秀丽,前来休闲的游客,兴致勃勃地品尝农家饭菜,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面,十分惬意。

村民马崇文一边招呼着游客,一边对记者说:“村里通过*府相关*策的扶持发展起了乡村游,外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近邻’红古区的游客,遇到好时节,都会提前预订。”马崇文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会凭借自身特色,让游客们体验到魅力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生活。”

正在就餐的刘伟是这里的熟客,每隔一段时间,他便会带着家人从红古来到这里体验农村生活,品尝绿色环保的农家菜。“到了收获季节,我们还会来这里采摘新鲜的蔬果。”刘伟兴高采烈地说。

“我们要充分对接两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共建民和——红古一日旅游圈。”民和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朱显英对记者说:“依托喇家遗址、七里花海等重点景区,统筹田园旅游资源,我们与红古区共同举办了河湟文化艺术节、‘河湟之旅’马拉松赛等文旅活动,在沿川大高速打造出了一条‘大美河湟’的乡村生态旅游路线。”

山水相依、陆路相通、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抢抓国家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朝气蓬勃的民和牵手一衣带水的红古,齐力描绘着川海同城化发展和甘青区域合作示范区(民和—红古)建设的新蓝图,一通百通,万物向荣,未来可期。

作者:王颖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座跨河桥,连接的不止是两座城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