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建筑”背后,是官员观念太山寨
昨天,上搜出了发表于1966年2月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认真读了一遍,想重温一下,为了改变兰考县恶劣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产量,焦裕禄下了怎样的功夫,付出了怎么样的努力。读完以后,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有点冒犯的想法:是焦裕禄聪明呢,还是现在一些官员聪明?这几天,上的一个新闻热点,就是江苏阜宁县仿造的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这种劳民伤财的山寨行为受到舆论的质疑是必然的。阜宁县的解释是,阜宁是盐城市下辖的内陆县,与盐城沿海开发的国家战略无关,此外,阜宁也是盐城全市中唯一一个没有高速公路经过的县市;为了改变被边缘化和发展落后的处境,提升地方形象,所以修了这个山寨中国馆,作为本地的地标建筑。怎样借助这个山寨建筑改变被边缘化的处境呢?阜宁县没有说。估计他们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难道这个山寨建筑一立起来,参观者就不绝于途了,阜宁县就“中心化”了,就富起来了?发展地方经济有那么容易,当年焦裕禄何必吃那么大的苦?“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估计很多人读了这一段话,都要问一句:现在还有多少干部,会像焦裕禄那样做?不做实地调查,不深入民间,不能吹风淋雨,下基层也是按照下级设计好的线路走一圈,下雨有人给打伞,这样,所谓决策只能是拍脑袋、拍大腿的产物。只要一时吸引眼球,只要短期的“*绩”,而不计烧钱多少,美其名曰“创意”,却往往是拙劣的模仿,不动脑筋的懒*;留给大地与人心的,往往是“创痍”。造一个个山寨建筑,想吸引眼球,想创造GDP,想留下*绩,其实已经走偏了。可能有些官员自以为聪明,可这样的聪明只是小聪明,这样的小聪明也耍错了地方。我们需要的是焦裕禄这样深沉厚重的官员,焦裕禄这样真心干实事、为民出苦力的官员。学学焦裕禄吧,真诚地弯下腰来,而不是随便拍一下脑袋就胡乱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