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游山西读历史晋商博物院对外开放
TUhjnbcbe - 2023/8/27 21:28:00

撰稿:刘戍梅张佳颀网络编辑:郝枫

晋商博物院一角。蒋云琪/摄

在省城太原与钟楼街比邻,耸立着一处厚重古朴又庄严肃穆的民国建筑群,庞大的园林府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山西省*府所在地。太原解放前,这里就是阎锡山督*府。如今,这里改建成为晋商博物院,自年12月28日对外开放以来,成为人们了解三晋文化的又一扇窗口。

晋商博物院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汇聚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晋商博物院院长张文庆认为,年9月,山西省*府搬迁,彰显“行*办公场所为文化让路”。之后,太原市组织实施综合整治配套工程,建设晋商博物院,拆除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6处现代建筑,修缮南大门、渊谊堂、自省堂等历史建筑11处,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修建了仿古建筑6处。

红墙绿瓦演绎历史变迁

走进晋商博物院,处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现存建筑中西结合,时间跨度为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以中轴线核心建筑为主体,分东西两路并列,总体格局完好。中路建筑由大门、工字楼、仪门、渊谊堂、内署院、御书楼、梅山,组成核心轴线。

晋商博物院的红色大门,原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大门,民国时期将单层悬山顶改建为重檐歇山顶二层门楼,铺红绿琉璃瓦,檐下四周斗栱、额枋、梁栿均施彩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立柱回廊,鳞次栉比。蒋云琪/摄

大门内两侧的工字楼为重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廊楼,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两侧廊房,民国时改建为办公楼房,因抗战爆发未能完工,至年才竣工。地下室相互连通,解放太原时,阎锡山高级将领孙楚、王靖国、赵世玲等人曾在地下室藏身,后被解放*俘虏。

仪门又称“二门”,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第二重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即礼仪之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原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民国时期改建为异形歇山顶,并增筑西式石拱券。后因交通不便,仪门拆除,而今已在原基址上依据旧影像复建。仪门南边,立有两尊咸丰五年的石狮。

渊谊堂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年拆除重建为二层砖木混合建筑。主体建筑中西合璧,外观为两层,前出抱厦,二层悬挂“泽润蒸黎”匾。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

渊谊堂。武博/摄

内署院,古色古香,原为巡抚内宅,又称“三堂”,供巡抚及家眷居住生活。民国时拆除内署,改建为二层木楼,称4号楼,办公之用。年,拆除4号楼改建喷泉广场。如今的内署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建,是两进院落和东、西偏院布局,完善了山西府衙的建筑规制。

御书楼是珍藏皇帝御旨、批文和重要文书资料的场所,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年),内藏康熙年巡行路过山西驻跸太原时,为时任山西巡抚噶礼及山西文武官员御书御制诗23首、御书唐宋诗词14首、匾额9块、对联18副。民国时为图书档案室,新中国成立后为省*府图书资料室。如今,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御书石刻,复建了御书楼及其院落,藏有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包括经史子集和三晋名家大作。

休闲服务区戏院。李苏霞/摄

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于年至年建造,迄今逾百年,大厅可容纳余人。“自省堂”由徐世昌题写,后檐悬有“可以栖迟”横匾,是傅山先生亲书,源自《诗经·陈风·衡门》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梅山原为煤山,是明代巡抚都察院堆煤的地方,清代沿用。清光绪八年(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此堆土筑成假山。阎锡山任督*时,改“煤山”为“进山”,并修建钟楼。钟楼为西式四层建筑,始建于年至年,在解放太原时被毁。年,改“进山”为“梅山”,原地重建钟楼,仿哥特式尖塔,是整个院落建筑群中最高点。钟楼顶部有五角星,耸立云霄,每到整点报时,响彻全城,是太原的重要地标。

俯瞰梅山。蒋云琪/摄

梅山东侧建有碑廊,存清代御碑两通及山西巡抚提督题名碑等碑刻。登上梅山塔楼,可以清晰俯视整个庭院全貌,以及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

“天下晋商”展陈晋商故事

晋商博物院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东区为民国生活情景展示区,西区以园林建筑景观为基础,为游客休闲服务区,中区为“天下晋商”展。

天下晋商展分六个部分,“晋商源流”展示造就晋商崛起的深厚历史渊源、地理优势和人文精神;“海内称雄”讲述晋商称雄海内的辉煌历史,九边重镇提供了历史机缘;“开中制”创造了巨大商机,晋商在变中求进,最终成就一代辉煌;“汇通天下”展现晋商创造的商业奇迹,首创票号,建章立制,实现了“一纸信符遥传,百万巨款立集”;“万里茶道”展示晋商主导开拓万里茶道的艰辛和智慧,最终开辟了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世纪动脉”;“晋商精神”鲜明概括“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特质。

园林景观。蒋云琪/摄

据了解,晋商博物院共展示账册、器物、史料、文献、汇票、地契、钱币、茶具、典籍、墨宝、印章、瓷器、戥子、天平、老茶、招牌、家具、摆件、照片、镖箱、钱柜、字画、马车、轿车等12万余件文物,勾画出了晋商“真容”。

园林式建筑彰显文化底蕴

步入晋商博物院,犹如穿越时空,跨进了一座“大观园”。

从位于府东街的正门门楼进入,园区分东、中、西三条游览线路。东线以东花园和勤远楼为主体。东花园有明清建筑群,中式庭院与西式建筑巧妙混搭,还有环绕四周的花园、草坪、假山,曲径通幽。民国督*府时期,阎锡山及其家眷、**要员等居住于此。

东花园,由中和斋、内北厅、南厅、东偏院以及连通各院的长廊等组成,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内花园,因在抚院之东,前清时称东花园,是达官贵人休息游玩的场所。民国时期,阎锡山改为私人宅院,又称阎公馆。除了阎锡山及其家眷、秘书、侍从外,一般官吏不准随便出入。东花园正北,有坐北朝南的九间厅堂,称内北厅,亦称九间房,原为巡抚衙门东花厅,是阎锡山办公起居的地方。

勤远楼,民国时期由阎锡山父亲督造兴建,为二层楼阁式建筑,用以接待外宾。日伪时期是伪山西省行*研究馆办公场所,解放后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被拆除。如今,依据历史影像复建勤远楼,完善了东路格局。

梅山一角。武博/摄精美的门窗栏木雕。武博/摄

西线,以西花园为主体构成,原为巡抚衙门西花园,后不存,今重新恢复,设有仿唐、仿宋、仿元、仿明、仿清五组建筑和园林景观,雄浑大气中透出温婉细腻。园林以听雨轩为主体,小溪、湖潭、连廊、假山错落分布,景观层次分明,一派江南园林风光,是游人休憩之处。建筑有保存完好的晋文公重耳庙。

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建筑主体,分东西两路并列。

雪中长廊。张晓光/摄

行走在千年古院中,每处古朴的建筑、精美的门楣窗栏木雕、连廊角楼飞檐、碑楼石刻牌匾、苍松翠柏怪石,无不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怎能不让人敬意油然而生,更加憧憬早日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山西读历史晋商博物院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