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当年动迁当年施工当年绿化当年通车,
TUhjnbcbe - 2023/8/18 21:10:00

三十而立,浦东从农田遍布变为如今高楼林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市委*史研究室采访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推出《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今天的亲历者将讲述杨高路的建设过程。

年建设中的杨高路↑

今朝杨高路↑

口述前记:

吴念祖,年8月生。历任上海市市*工程管理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局长,上海市人民*府副秘书长,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委副书记等职。年担任杨高路工程常务副总指挥,为浦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

吴念祖

口述:吴念祖

采访:*金平赵菲

整理:赵菲

时间:年12月2日

杨高路工程于年元旦启动,并于当年完成通车,虽然时光已很久远,但我时常能想起那些动人心魄的场面,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所有参与到这个工程的人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浦东开发催生“头号工程”

杨高路工程的呼之欲出,是基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需求。根据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当时的上海正处于改革开放初的恢复期,整个城市的发展非常困难,被“过江难、行路难、住房难”等严重的基础设施问题所困扰。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上海来宣布,中央决定浦东开发开放。一时间,外高桥、金桥、陆家嘴等开发区都要上马,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行,这对浦东开发开放来说是严重制约的因素。浦东当时只有两条像样的路,一条是浦东大道,一条是浦东南路,两条路沿*浦江而建,道路设施简陋,周边只有零星的居住区,其他都是农田。在浦东开发开放起飞发展中,显得太狭窄和窘迫了。

年代初拓宽前的杨高路年12月8日,已经胜利在望的太浦河工程工地上,正在参加劳动的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菊在休息间歇时,与市建委主任吴祥明谈及要按照太浦河工程的建造方式,动员全市力量再建造一条道路的设想。*菊市长当即提出,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基础设施跟不上,能否在浦东集中精力把杨高路建设起来,满足外高桥、金桥等几个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晚吴祥明打电话找到我,转述了白天市领导们的谈话,并告知我做好去管这个工程的准备,还希望市*工程管理局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第二天,市*工程管理局王永良局长找到我,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而且艰巨的任务,市委、市*府领导专门研究一条路的事情,并把一项工程列为上海市一号工程,在市*工程历史上是没有的,所以一定要团结协作把这个工程做好。市*局要出人出力出装备,全力支持,虽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装备,也只有人员可以做到随时调配。而市*局的领导也希望通过杨高路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出一支善作善成的工程建设队伍来。随后,市*局紧锣密鼓地召开会议,对杨高路的具体情况专题研究,并迅速拿出杨高路拓宽改建工程的具体方案。12月20日,工程方案得到*菊市长认可。他指出,杨高路工程一定要在年年内开工、年内竣工通车,提出了四个“当年”——“当年动迁、当年施工、当年绿化、当年通车”。不久,在年市*府计划工作会议上,杨高路工程被确定为上海市当年的1号工程。杨高路工程量之巨大、时间之紧迫都是上海市*工程建设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工程南起杨思路上南镇,北至外高桥江海路,全长24.5公里。当时最早定的方案是34米、4个快车道、2个慢车道,加上中央绿化带和人行道。同时还包括要新建12座桥,那么相应的各类供应管线全部要铺设下去以适应未来浦东开发开放的需要,如通讯、电力、煤气、自来水、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等等,此外还有80多道过路的涵管,工程量非常浩大繁杂,加上要实现当年通车,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全市总动员勇担历史重荷

浦东开发开放已箭在弦上,所以杨高路工程显得尤为重要。所有人都意识到时间紧、任务重,且关系到浦东开发开发乃至上海发展的大局,所以时不我待。市*局从各处调配相当一部分人员,作为指挥部的班底,于年1月17日正式进入杨高路工程现场。这条郊区公路位于浦东腹地,整条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处是笔直的,路面的宽度大概也只有4米到6米左右,且相当部分还是由细煤屑作面层,属于等级非常低的4级公路。看完现场之后,指挥部的同事们都深感这个任务确实很艰巨,但势在必行,无论如何也要迎难而上。年1月,全部项目组进驻现场,工程指挥部就建在工地上,其实就是一个简陋的两层小楼,大概有6个到7个房间,透过窗户就能看见工地,等于就是把指挥部放在现场。指挥部有部分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而大部分是年轻的大学生,朝气蓬勃。那个时候条件很差,指挥部特地买了10辆自行车,到工地上去都是骑自行车去,工程其他项目部门都是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内工作。1月底,在浦东的张桥影剧院召开动员大会。倪天增副市长做动员,市*府副秘书长兼浦东开发办主任夏克强任总指挥,我当时是市*工程管理局局长助理,任常务副总指挥。那时成立7个分指挥部,包括川沙县动迁分指挥部,包括电力、自来水、煤气、通信、动拆迁、工程建设等。7个分指挥部全部在现场,实行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的机制,每周就在指挥部工程现场开工程例会,把施工一周的情况做总结,存在什么问题当场解决,工作效率非常高,大家一心一意想把这个工程按市领导要求做好。那个时候,全市上下齐动员来保障杨高路工程。电话局两天内帮指挥部装好10门电话,电力部门派出一个现场小组常驻工地,随时提供电力抢修,那时候就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此外,全市各单位还组织人员到工程现场进行义务劳动。当地的部门也非常支持。这个项目要征地多亩,动迁多户人家,其中一部分是农民动迁,一部分是居民动迁,还有将近家单位要动迁,限定在很短的时间内搬掉,给工程让地。川沙县成立了一个分指挥部,县长挂帅进行动迁。不仅如此,当地农村生产队、农民也都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克服各种困难,为全线工程当年完成创造条件。年3月,*菊市长在北京开人代会期间,打电话给杨高路工程总指挥夏克强,说现在看来浦东开发开放的进度要加快,而且必须要从战略性考虑浦东开发开放,从今后的规模和中央对上海要求来看,杨高路最初设定的34米宽度是不够的,要做成50米、6个快车道、3个慢车道。但是,“当年动迁、当年施工、当年绿化、当年通车”不能变,今年一定要完成。当时杨高路工程已经开工了,桥梁也开始打桩了,管道也都准备做了,我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对整个工程进行调整。而此时离项目完成的最后时间只剩下9个月,但我们深知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性,无论如何、排除万难也要把这个项目做成功。市领导对项目倾注了很多心血和关怀。年大年初一上午天寒地冻,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到工地上慰问建筑工人。工地上正在挖沟道,原本结冰的路面被太阳晒得化开,泥泞不堪。当天上午还要参加新春团拜会的吴邦国,坚持要走过一段农田,去施工现场慰问坚持在一线的工人,他的皮鞋踩得一塌糊涂。之后,他就在施工现场旁边的指挥部,站在垫子上,一边擦鞋子一边跟我们聊天,真的是一种很温暖,很亲切的感觉。时任市长*菊开完“两会”从北京回来以后,3月初就到项目施工现场来。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我们还在施工,他撑了把伞坚持要走到施工现场。但是那时候一些桥梁尚未建成,施工工地也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连接上。他看完一个工地后要再绕路到前面另一个工地,他一路从龙阳路看到外高桥,就这样冒着雨在施工现场待了整整半天。他一路都在向施工现场的工作者致以亲切的慰问,并嘱托大家要千方百计把这个工程做好。他来了几次,都是大雨,但却坚持撑着伞看下水道施工,与一线工人握手;酷夏之时,他又是顶着烈日到工地上慰问一线建设者。领导的关怀和激励,对当时杨高路工程的建设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

没有硝烟的技术强攻战场

当时,杨高路工程现场汇聚了11支施工队、4支桥梁队、近名建设者,配备了21台挖掘机、18台压缩机、14台推土机、16台打桩机,展开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克难的阵势。除了前面提及时间紧、任务重外,还遇到很多需要依靠技术提升来克服的难题。浦东地区土质情况比较复杂,它由泥沙冲击而成,由于靠海比较近,本身土质就比较松软,加上又全都被挖开后铺上管道,土质就变得更加松软。同时地下水位又比较高,土质的含水量很大。这种软土地基处理起来难度非常大,加上杨高路工程本身工期紧、规模大,所以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技术措施。杨高路工程沟槽挖好、管道排完以后要回填土。管道的深度基本上在1米到2米左右,回填土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土路基施工、桥梁施工中有一个术语叫“工后沉降”。土壤在物理上由水、空气和颗粒组成。既要达到压实度,又要使它不沉降,关键就在于把水排干,把空气挤掉。如果剩下全是颗粒的话,压紧就不会沉降。那么,如何控制“工后沉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比如浦东机场做跑道,跑道面积很大,而且对沉降均匀度是以毫米来计算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不采取自然沉降的话,工程代价非常大。我们最终采取的办法是,提前4年到5年做堆载预案,就是在跑道位置上堆起来很高的土,用压力让它自然沉降。沉降了几年,达到压实度的要求以后,再把上面堆起来的土全部卸掉。但杨高路工程工期这么短,没有时间留给我们等待它自然沉降,为此就必须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比如沟槽、下水道挖下去1米多深,管道排好以后,在这个管道的中心线以下的部分用*沙,或者石灰和土拌好以后填实,生石灰可以把周边的水分吸干,这个土就会压缩。然后分层夯实,当年是全靠人工夯的,4个人拎起来木夯一下一下压实。再比如大面积地对土的处理,用粉煤灰、干石灰和土进行搅拌后再铺在里面,把水分吸掉,再分层、再压实。压好后还要进行取样,打一个钻孔,把里面的土样取出来,看压缩度达到了多少,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要继续做。我们还利用了很多工业废料,比如钢渣粉,运到现场做钢渣桩。还用造价比较低的石灰,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工程质量。沟槽施工的时候,雨水比较多,大家都是看着天气干着急,雨一停就急着去继续挖就是强攻。因为担子太重了,这个工程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特别迫切的需要。杨高路到最后全是水泥路,投资全部控制住了,工程质量确保了,绿化也种起来了,工程也如期完成了。年的12月8日通车那天,市领导都来了。那天开始天很阴沉,我们很担心会下雨,等领导剪彩一刀剪下去,车子开动了,等人员都散去了,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菊市长提出的四个“当年”,全部实现了。通车后的杨高路,大大提升了连接几个开发区的能力,原来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仅20分钟。当时有个形象的说法,叫“金丝穿明珠”。杨高路就是“金丝”,穿起来的“明珠”就是几个开发区——外高桥、张江、金桥、陆家嘴、六里,一共5颗明珠。顾名思义,杨高路就是连接浦东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交通大动脉,对浦东开发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金丝穿明珠”之外,杨高路的作用还有把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连接起来。南浦大桥通车以后,在杨高路设计之初也规划了两座立交桥,一座是南浦大桥下来的龙阳立交,一座是杨浦大桥下来的罗山立交,立交桥的位置都事先预留了出来。在杨高路工程的建设后期,罗山立交和龙阳立交已经开始开工了。年杨高路通车以后,年市*府就把罗山立交和龙阳立交列为当年的重点工程,并要求罗山立交跟杨浦大桥于当年同步通车。罗山立交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全互通式立交桥,也是第一座立交桥,龙阳是第二座大规模的全互通式立交桥。年罗山立交和龙阳立交就实现了全部贯通。同时,杨高路也是中国第一大保税区外高桥港区的主要疏港公路。

首创的监理机制和平台管理沿用至今

杨高路工程的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技术上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还在于建设管理模式的变革,从制度上全方位地保障工程质量。杨高路工程是上海市市*工程中首次推行质量监理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那个时候上海没有监理公司,我们就到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学院请专业的老师。老师带着学生,再加上市*局、研究所的老工程师,工程现场组成了一个质量监理队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监理。也就是说,每项工程都必须达到指挥部制定的标准,工程监理才会签字,否则就拿不到工程建设费用。此外,工程指挥部也有个质量部门,跟质量监理联合起来,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全效网络。监理制在日后的市*工作中得到大力的推广。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监理,让我们在保证工期的同时,相当高水平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到这么多单位。如何有效实现跨部门的协作,那么就采取了平台管理的思路和做法,后来一直沿用这个办法。虽然市*工程建设后面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但在杨高路工程建设中形成了适合上海市*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雏形,并在上海市*工程建设中一直在沿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老浦东喜看浦东第一路

比明珠更闪亮的是青春崛起

杨高路工程从建设之初就被赋予“青年工程”的称号,一大批青年人在工程项目中激情迸发、跃跃欲试,并最终崭露头角,独当一面,也正如市*局领导之前的设想一样,杨高路工程的建设锻炼出一支善作善成的年轻队伍。杨高路工程确实是大课堂、大熔炉,在杨高路工程指挥部和各工程施工单位,有一大批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大批年轻人在工程建设中茁壮成长。在誓师动员大会上,11位青年突击队队长从倪天增副市长手中接过印有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青年突击队”队旗,随后在杨高路工地的各个角落,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充分发挥青年的突击作用。时任团市委书记韩正还到市*一公司工棚为青年突击队授旗。突击队员没有节假日,连大年夜、大年初一都活跃在施工第一线。动工没多久就遭遇连绵不绝的雨天,大家深知这个工程没有任何时间可以耽误得起,所以突击队员常常在一场雨和另一场雨的短短间隙里加班突击,测量、挖土,整理沟槽,装卸道渣、铺设沟管……不断有人滑到雨后的泥泞里,又不断爬起来,一节节管道在冷峭的夜色中递进、延伸。这是体力的拼搏,更是意志的考验。像这样的突击队员,在杨高路工程里,可以找出很多很多。在杨高路施工现场上,还有5位女大学生,她们不仅闯入了这块男子汉的领地,而且工作干得很出色,被工地誉为盛开在杨高路上的“五朵金花”,她们是田赛男、江虹、蒋丽华、林海榕、张慧琴。田赛男当时28岁,任指挥助理,负责施工大纲的审定、设计方案的变更交底、前期工程的协调落实与工程监理队伍等,处理得井井有条,对杨高路工程建设功不可没。她曾经说:“对于将来,我们确实没办法把握,可是我们却可以牢牢把握住今天,现在的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去浪费时间。”她们用才华和努力,在单调枯燥的施工工地上树起了一座青春的靓丽丰碑。杨高路工程的质量监理部门是由市*工程管理处、同济大学和城建学院毕业的30多位年青专业人员组成的,他们是吴青峰、吴文海、王乃平、曾明、吕仁杰、龚伟……个个都是初出茅庐的天之骄子,但却甘当一颗颗平凡的铺路石。他们每个人对工程极度负责,用“火眼金睛”监测每道施工环节。他们还一次又一次地下工地协助社会监理进行质量把关。20多公里的杨高路,他们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没人数得清楚。当年在杨高路工程的建设中,所有人都齐心协力,一心就想着把这个工程做好,要为浦东开发开放尽一份力,要为上海争光,甚至连大年夜都在工地上。我们当时就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最要紧的就是认真,不是喊口号,把科学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因为这种工程,国家这么大投资,同时要对公众安全负责,来不得丝毫疏忽。搞工程的人时刻被要求要严谨,不能出差错,丁是丁,卯是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条件很艰苦,任务很繁重,但却没有人觉得苦,相反我们经常说自己很幸运。上海真正的市*重大工程,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年代开始的,我们从学校出来就有这么好的机会,遇到这么好的大工程,用学来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我们发自肺腑地深感幸运。后来,无论是在建设南北高架、浦东机场T2航站楼、虹桥机场T2航站楼,还是在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时担任工程指挥,我感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和幸运,让我们能够为这座城市多做点事情,让我们的一生没有碌碌无为。

编辑:朱胜霞

来源:上观新闻

你在看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动迁当年施工当年绿化当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