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
脑的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颅前窝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它是颈内动脉的两个终末支之一,它在视神经前上方走行,到达大脑纵裂,在此通过较短的横行的前交通动脉与对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并分出皮质支和中央支,供应额叶及其附近区域。大脑前动脉发出的走行于眶面的皮质支主要有眶额内侧动脉和额极动脉,供应相应区域。
颈内动脉脑部转向视神经的下方,穿行于视神经和动眼神经之间,在大脑外侧沟内后方分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其中大脑前动脉较小,大脑中动脉较大。大脑中动脉首先穿行于大脑外侧沟,然后转向后上方的岛叶,并分出多个分支,分布于相邻的大脑外侧面。大脑中动脉分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分出的眶支到额叶的额下回和眶外侧面,分出的额支分布于中央前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分出的顶支分布于中央后回、顶上小叶下部以及全部的顶下小叶,分出的颞支供应颞叶的外表面。大脑中动脉分出的中央支较小,主要供应相应的基底神经节。
颅后窝脑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及其分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分出,在颈部上6个颈椎的横突孔内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内,位于延髓的前外侧。两侧椎动脉在上升中向内侧聚集,在延髓脑桥沟处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在延髓前方向内侧发出分支,于脊髓前沟处汇合成脊髓前动脉,沿脊髓的腹侧正中继续下降,分支供应脊髓上段。椎动脉的最大分支是小脑下后动脉,它在橄榄的下端上升,并弯曲向后,在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后方上行,到达脑桥的下缘,然后弯曲沿第四脑室下外侧缘下降,在转向侧方进入半球间小脑谷之前分出内侧和外侧两个分支,内侧支在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间向后走行,供应相应区域,外侧支供应小脑半球表面的下方,直到其外侧边缘。小脑下后动脉的主干供应延髓背部的橄榄核、舌下神经核的外侧及其神经根,同时供应第IV脑室的脉络丛、小脑扁桃体。
基底动脉向两侧发出数支平行的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下部,向后外侧走行,通常位于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神经腹侧。小脑上动脉自基底动脉发出,在动眼神经下方向外侧走行,该神经将其与大脑后动脉分开,在滑车神经下方呈环形弯曲,到达小脑上表面,分支供应该处的小脑。
基底动脉的末端发出两条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向两侧走行,环绕大脑脚至小脑幕表面,分支供应颞叶和枕叶。
脑的动脉
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是颅底最大的动脉吻合环,连合了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位于蝶鞍上方脚间池深部的蛛网膜下腔内,环绕视交叉、漏斗以及脚间窝的其他结构,从颈内动脉发出的大脑前动脉在前方通过前交通动脉与对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在后方两支大脑后动脉从基底动脉分出,通过两侧的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相连。基底动脉环是调节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血流的重要结构,如果某支血管阻塞,可改变血流方向通过此动脉环供应相应脑区。
脑的动脉
大脑动脉环
静脉
脑的静脉通过复杂的深部和浅表静脉系统回流,其特点是脑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血液流向复杂,同时脑静脉的管壁缺少肌组织,因而很薄,它们穿过蛛网膜和硬脑膜内侧面,进入硬脑膜静脉窦。
脑干的静脉引流到脊髓,相邻的硬脑膜静脉窦或者伴随后4对脑神经的小静脉进入岩下窦、枕窦或颈静脉球上部。
小脑的静脉引流直接进入与其相邻的静脉窦,或者从其上方表面进人大脑大静脉。
大脑半球外侧和内侧的静脉分别引流到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和内部。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静脉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上、中、下静脉,分别引流入上矢状窦、大脑中浅静脉和横窦。大脑下静脉在额叶视区处进入大脑上静脉,引流到上矢状窦,与基底静脉和大脑中静脉在颞叶吻合,引流到海绵窦、岩上窦和横窦。基底静脉在接受大脑前静脉后,向后环绕大脑脚,进入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引流大脑半球深部和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脉络丛的血液,左右两侧的大脑内静脉相互平行向后走行,在胼胝体压部下方联合形成大脑大静脉,在接受左右基底静脉后汇入直窦。
脑膜静脉窦
颅内、外静脉交通
颅内的静脉血,除经乙状窦汇入颈内静脉外,尚有下列途径使颅内、外的静脉相互交通。
(一)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
(二)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
1.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使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
2.乳突导静脉:经乳突孔,使枕静脉与乙状窦相交通。
3.髁导静脉:有时存在,通过髁管,使枕下静脉丛与乙状窦相交通。
4.额导静脉:见于儿童及部分成人,通过盲孔,使额窦及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
(三)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
1.额板障静脉,使眶上静脉与上矢状窦相交通。
2.颞前板障静脉,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相交通。
3.颞后板障静脉,使颅外浅静脉与横窦相交通。
4.枕板障静脉,使枕静脉与横窦相交通。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板障静脉
来源
解剖学习助手
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