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进最强联合医疗术后12年未复查,同根同
TUhjnbcbe - 2023/8/5 21:14: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鲁青孙一航

“早知道这样,我就该听医生的话定期复查!”拿着报告单,看着和12年前一样的诊断,小天(化名)懊悔不已。

12年前,他曾手术切除颌面部的神经鞘瘤,术后一直疏于随访;12年后,肿瘤卷土重来,这次占位更大,更加凶险……

浙大二院口腔颌面外科刘雁鸣主任医师说,第一次还只是常规的肿瘤切除术,这次则需要多科室的医生勇闯手术禁区,才能艰难摘除这个隐患。

12年前同根同源的肿瘤凶险袭来

小天是个帅小伙,12年前曾因面部不对称,发现右侧腮腺区深面占位性肿瘤。虽然肿瘤瘤体已较大,但相对包膜完整,且外生向颌下,在浙大二院顺利完成手术。

之后他成家立业,还当上了爸爸,但没把定期复查的医嘱放在心上,直到1年半前突然出现右侧面部麻木,晚上睡觉时常感到脸上像被针扎般刺痛,且总觉右眼里有什么东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考虑三叉神经痛对症治疗,症状却丝毫没有缓解。近一个月症状加重明显,医院拍了个片子,发现了一颗颅内外交通的肿瘤。

小天立马回想起12年前的手术,赶紧来到浙大二院,找到了当年的主刀医生刘雁鸣医生。

刘医生为他完善了一系列检查,并几经周转翻阅了当年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初步确定与12年前的肿瘤同根同源,为三叉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

但因小天长期失访,本次的瘤体占位不但比前一次范围更大,与周围组织更粘连,且肿瘤已沿三叉神经的上颌支向颅内突破,穿过圆孔侵犯前中颅底,累及海绵窦,向前压迫眼支,向后压迫下颌支,这也解释了他一系列眼部及面部的不适症状。

小天本次的肿瘤累及多个重要解剖区域,尤其肿瘤同时侵犯脑颅与面颅交界处,此处结构复杂,涉及迷走神经、颈内动静脉等多根重要神经血管,一旦受损,术后便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呛咳、声嘶,甚至休克、脑梗等严重并发症。

多学科MDT团队齐上阵,口腔颌面外科邀请神经外科、眼科、血管外科、麻醉手术部、重症医学科、病理科及放射科协作,共同参与病情评估、手术计划的制定以及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的讨论,最终确定下由口腔颌面外科与神经外科共同完成整台手术。

上下场完美配合勇闯“手术禁区”

颅底是神经、血管进出颅腔的通道,侧颅底肿瘤是风险很大的手术,本例是颅内外交通的肿瘤,这无疑是一台高风险、高难度、高压力的手术,难点与挑战众多——

首先,患者曾经做过手术的术区已形成大量瘢痕组织,组织早已没了正常的间隙,二次手术分离较为困难;其次,患者颅内外术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术前消*铺巾、术中器械、人员的配合,均需要在术前缜密规划;再者,这台手术是在传统“手术禁区”的探索,任何一丝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

为此,刘雁鸣主任特别邀请到神经外科从事显微及内镜颅底解剖多年、擅长复杂颅底肿瘤及脑血管病综合治疗的柳夫义主任医师共同参与,力争一次性完成颅内外交通肿瘤的切除。

手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柳夫义医生团队进行上半场,刘雁鸣医生团队负责下半场。

柳夫义医生从容下刀,逐层切开,自颞骨侧面开颅,在显微镜下沿硬脑膜小心分离至圆孔区的颅内肿瘤部分。他再次通过术中冰冻明确了肿瘤性质,随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小天的神经功能,成功切除入颅部分的肿瘤,首战告捷!

刘雁鸣医生团队紧密衔接,重新调整体位,下刀,再次“翻盖”掀起小天的部分下颌骨,暴露颅外段的肿瘤,在已经堵塞的间隙内重新“杀出一条血路”,顺利钳出一颗鸭蛋大小的肿瘤。

解除了肿瘤对重要结构的压迫后,小天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完美实现了术前的预期目标,目前已经顺利出院,回归平静又健康的生活。

刘雁鸣主任说,这是一例较为复杂的颅内外交通的复发颅神经肿瘤,通过组建多学科MDT团队,将各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集中起来,默契协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此类颅底疾病患者接受到更好的治疗。

另外,刘主任温馨提醒,肿瘤患者术后应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诊随访,不应轻易失访,最佳的防治方法仍是早发现、早诊治及规范化治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最强联合医疗术后12年未复查,同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