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广州、茂名等地一有司法鉴定需求,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的罗斌都能立即响应起来,“急基层办案之所急”,这是身为司法鉴定领域“老兵”的罗斌一直恪守的信念。
罗斌(右)在广州第一看守所开展司法鉴定工作
再遇“碎尸案”
疫情当前不畏艰
年2月19日,刚在广州从化作完尸检解剖,罗斌就带领一组人马不停蹄地赶往茂名,协助当地公安“会诊”一起碎尸案,车程前后需要5个多小时。
一抵达现场,他就亲自动手检验碎尸块,从创口皮瓣、骨折断端比对到取样作DNA检测,最后讨论至夜深。后来,案件的谜团一步步得到解开,受到警方的高度好评。
奔波途中,他跟同事都在路边草地解决了午餐,虽然路途艰辛,但罗斌内心总是充满工作的激情,加班也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茂名碎尸案是继罗斌年主检花都碎尸案后的第二宗碎尸案。当年花都碎尸案整个破案过程也足够“烧脑精彩”,关于身高、年龄及嘴角有痣、驼背等个体特征,他当时都推断准确。
罗斌年从湖南考入中山医学院法医专业学习开始,他就认识到,一个失误,就会影响整个案件误判,直接影响公正处理该案。
罗斌(右)在花都看守所开展司法鉴定工作
“身临其境”做鉴定
敢于“翻案”提质疑
面对大大小小的司法鉴定案,罗斌一直都能沉下心,不放过每一个获取信息的方式,深入了解案情、查阅临床病历资料、左右反复查看案件图片及视频等,信息量大,才会尽可能减少误判,达到精准诊断。
他认为:“只听汇报,不亲自检验,会遗留巨大风险;只有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鉴定才能办成铁案。”
比如说,做身体损伤鉴定,他说,“如果不到现场仔细观察身体损伤程度,不思考损伤的部位是直接打击的还是对冲伤,并研判打击时是减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甚至是相向运动,就无法得到准确的鉴定。”
罗斌还举例说,在广东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上,某地一位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入院行“人工二尖瓣置换术”,医院行心脏B超正常,实施换瓣手术后不幸去世。司法鉴定意见书上称,手术切口是从左心房到左心室,死者有先天性室间隔巨大缺损,缺损范围4.5cmX3.5cm,某市医鉴会根据法医的鉴定结论,医院手术者手术方式不符合手术指南规范,心脏B超医师连这么大缺损都诊断不出来,技术水平太差,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在该医鉴会上,心脏外科教授有人对鉴定书的准确性提出疑问:“有这么大缺损,难道心脏B超真的无法检测出来吗?能不能法医重鉴”。
罗斌同样持有质疑态度,故亲自去查看心脏标本,发现先前的鉴定报告把圆形状的肺动脉瓣误当成心脏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手术切口只在左心房。罗斌说,这是不够细致做解剖造成的鉴定事故。
“察言观色”辩是非
凭经验常识识破“骗局”
罗斌工作以来养成一种“察言观色”的习惯。在他的认知里,司法鉴定除了依靠技术手段外,一些经验、常识判断与思考也很重要。
在湛江处理一起交通事故评残案,一位老人称其因被车撞而导致双目失明,几家机构认为鉴定有困难而未受理。后来法院只好委托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来解决这一久拖不决之难案。罗斌仔细了解交通事故损伤经过,审阅多份住院病历资料及双眼客观检验报告,努力寻找开展此案鉴定工作的切入点。
在准备进行体格检查时,罗斌发现被鉴定人儿子去缴费,女儿复印病历之际,突然灵机一动,轻声问她:“老人家,你儿女去哪了?”老人家闻声,一溜地起身跑出鉴定室门口去寻找儿女。在场的法官和肇事者都笑开了,儿女见状后,轻声说声“对不起,不做鉴定了,我们回老家去”。
视力、听觉功能鉴定是法医临床学鉴定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案并没有利用高精端仪器设备,凭经验常识就完成此次鉴定,让法院及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都坦诚接受了鉴定意见。
罗斌在看守所开展司法鉴定工作
工作一线注重“传帮带”
担忧法医队伍“青*不接”
罗斌所供职的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属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以法医类鉴定为优秀特色,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些年,鉴定中心所接的案件不胜枚举,由罗斌亲自“披挂上阵”的不在少数。
罗斌也在工作一线做好“传帮带”。他告诉年轻人,要打心底喜欢从事法医工作,不要顾虑别人不理解的眼光。但是目前优秀年轻人自愿意加入法医队伍的人数极少,所以罗斌担心“青*不接”。
他特别强调,尸体解剖必须引起所有司法鉴定人尤其法医病理工作者的重视。现在部分法医不会做系统解剖,包括临床病理医师,今后一定要加强系统尸体解剖的培训。
法医罗斌
把每次鉴定当作是第一次赶考
笑称自己天生就是做法医的料
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的发展比较受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