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新生儿出生的时候,身上会长一些红色的斑块,面积可能不大,颜色是血红色,大部分宝妈会误以为是胎记,其实这些往往是患上了血管瘤……那么什么是血管瘤呢?
血管瘤是什么?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儿童期出现。
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头颈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在新生儿中的患病率为2%~3%,1岁以下儿童中患病率约为10%,而在早产儿或低体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2%~30%,男女发病比例为1∶(3~4),多发于头、面、颈部。
血管瘤有哪些类型?根据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对血管瘤的分类,可分为:婴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上皮样血管瘤、化脓性血管瘤、其他罕见血管瘤及血管瘤相关病变。
婴幼儿血管瘤:是指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起自于产前宫内胎儿期至出生时完全形成的良性血管瘤,可分为三种亚型: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部分消退型。
丛状血管瘤:多发于头皮,瘤体外观常见蚯蚓状蜿蜒迂曲的血管,有压缩性和膨胀性,紫红色,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局部温度稍高。肿瘤周围有交通的小动脉,如将其压迫,则搏动消失。血管瘤有时会突然破溃,可引起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梭形细胞血管瘤:一般认为是一种低分化血管肉瘤,含有卡波西肉瘤样梭形细胞。病变通常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多位于四肢远端。
血管瘤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主要表现:最初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随血管瘤发展进程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增殖期:出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少数患者可达到体表面积的80%,之后增殖变缓,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少数增殖期会持续至1岁之后,瘤体最终在数年后逐渐消退。
稳定期: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紫色,消退前呈花斑状。
消退期:大约50%血管瘤患儿5岁前会消退,几乎绝大多数在患儿10岁前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后可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
血管瘤有哪些危害呢?血管瘤的主要风险是破裂出血,一般位于体表和软组织的血管瘤多无明显的危害,但有时因血管瘤壁变薄时也会有破裂出血的危险。
影响美观:大部分血管瘤颜色异常,而且使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如果长在面部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
引起感染:血管瘤受到摩擦或异物刺激容易破溃出血,从而引起感染,使创面长期不愈合。
导致畸形:躯干和四肢由于骨骼和组织较多,血管瘤的发生会破坏周围的组织,影响身体功能,严重者会造成肢体畸形。
为什么会患血管瘤呢?致病原因:血管瘤病因不明,婴幼儿多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
诱发因素:婴幼儿发生血管瘤,基本都是先天的,母亲妊娠期间受到不良刺激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如药物刺激;长期接触皮革、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腹部受到碰撞、遗传因素等。另外可能与孕期体内的雌性激素增多有关,如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等。
若患有血管瘤应该怎么办?大多数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治疗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血管瘤生长的部位、有无消退迹象和有无症状来综合判断。血管瘤患者若出现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凝血功能改变,需注意控制感染。
对于血管瘤的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铜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冷冻治疗。各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症,需视血管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血管病变的类型、大小和部位,患者年龄、健康状况、有无并发症等来客观辩证的选择合适的治疗法,有时需采用综合治疗方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只有一部分血管瘤可能会自行消退,有些如果不治疗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患者,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而且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那可能更难治疗,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症状,各位家长各要多多注意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