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表”,道出湘赣地缘人缘血脉亲情。在大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扎根湘赣边界,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为新中国的建立铸就不朽功勋。百年*史上,湘赣边革命老区走出了多位开国将*,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多达30万人,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诞生于此的“半条被子”“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等经典故事被广为传颂。
一片“热土”,写照湘赣开放协作互促风貌。*的十八大以来,湘赣边界地区秉承红色基因,互惠互利、抱团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共同谋划深入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经济、文化、科技、社会领域持续深化、开放互促的创新交流合作,取得了“1+1倍于2”的“乘数效应”。
抱团,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仲春四月,湘赣边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湘赣边区罗霄山脉深处,到处都能切身感受到“湘赣一家亲,今朝情更浓”的合作发展氛围。
“长赣高铁即将动工,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这是湘赣边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一条希望路。”在湖南浏阳市铁路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浏阳市发改局副局长徐其优指着身旁的展板说。
长赣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渝长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经由长沙西站引出,在浏阳市经湘赣界进入江西上栗县,再经萍乡、莲花、永新、井冈山、遂川进入赣州。这条湘赣边区域内纵向大动脉,建成后将惠及千余万老区百姓。
湘赣边区域,基本涵盖原湘赣革命根据地全部区域,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区重叠地带。这里群峰耸峙、溪谷纵横,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敏感地区、多省交界地区,经过长期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仍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明显,区域内70%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本省的平均水平。
老区振兴发展怎么抓?湘赣两省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湘赣边区域山水相依、人文相融、产业相近、治理相通,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抱团”发展局面。
年,率先栖身全国百强县市的浏阳市倡议发起湘赣边区域合作,很快得到积极响应。历时8年,湘赣边区域合作“朋友圈”逐步发展壮大,涵盖湖南10个县(市)以及江西14个县(市、区),总面积5.05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亿元,已签订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合作协议50余个,覆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
合作热潮高,*策东风劲。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支持湘赣等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年9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当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为示范区建设明确规定了“任务书”“路线图”以及“时间表”。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昶说,上述总体方案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制定了“核心带动、南北联通、东西互动”的发展路径,擘画了“一核两区四组团”的发展蓝图,确立了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的总目标。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一核两区四组团”是以井冈山区域为核心,以罗霄山、南岭两大山脉为生态涵养区,划分浏阳—袁州—万载—铜鼓—修水—平江组团、浏阳—醴陵—上栗—湘东—安源—芦溪组团、攸县—茶陵—安仁—炎陵—井冈山—永新—莲花组团、桂东—遂川—上犹—崇义—汝城—宜章组团。
上述总体方案还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共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三是合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共筑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五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六是共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策保障方面,明确将示范区建设重大事项纳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议事内容,在对口支援、财*、金融等方面给予*策倾斜。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8年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彰显了湘赣边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以及两省互帮互促、共赢发展的深厚情谊。
开放,必须*策充分叠加不断汇聚
随着汽笛声起,一辆满载湖南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原材料的货运专列,缓缓驶入江西湘东工业园铁路专用货站。
“湘东区货运物流发达,有7条铁路专用线。随着赣湘边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湖南企业将毗邻的湘东区作为转运枢纽,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湘东工业园负责人周合*说。
区域融合,交通先行。目前,湘赣边区域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多公里,所有县市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规划的8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已建成6个,“高路入云端”的场景比比皆是。“十四五”期间,这一地带还将以现有高速公路省际通道为基础,全力构建“一纵八横”高速公路网。
随着湘赣边区域内畅外通、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成形,物资、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便利,省际交界地区原本就十分频密的经贸往来正朝产业协同融合方向发展。
江西萍乡市与湖南长株潭地区自古地域相近、血脉相连、人文相亲、商贸相通,具有良好的区域合作条件和民间交往基础。
近20年前,萍乡就已经提出“东西兼顾,向东抓对接,向西找机遇,努力建成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和江西‘对西开放’的窗口”这一开放战略构想。萍乡市发改委副主任嵇友*告诉记者,萍乡是湘赣两省唯一全境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设区市,有望成为两省优惠*策充分叠加、国家优惠*策不断汇聚的“*策洼地”,强力助推萍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走进江西萍乡市上栗工业园,萍乡高恒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精密光学膜涂布生产线项目二期生产线已经投产,可年产5万吨高端复合薄膜。公司运营总监谭德钧说,公司产品主要供给蓝思科技,以前企业在深圳生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如今,产品从上栗发往湖南长株潭地区,每年可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在上栗,还有不少企业深度参与长株潭产业群分工布局。鑫通机械为长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天奇汽配为长沙比亚迪做配套,阿尔法药业为湖南省湘雅制药有限公司、华纳大药厂、九芝堂等企业配套,雪狼科技为位于株洲的中车集团提供配套产品……
“我们以‘主产在长沙,基地在上栗;研发在长沙,配套在上栗;生活在长沙,休闲在上栗’的模式,全力打造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区、科技成果转化区、旅游休闲度假区,不断加速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上栗县委书记利*对记者说。
湘赣边区域是全国烟花爆竹主产区,拥有多家相关企业,产值高达多亿元,承载着老区40多万人的家庭生计。由于安全风险、环保*策以及恶性竞争等原因,湘赣边区域烟花爆竹产业近年来面临较大压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十分迫切。
年8月,应急管理部批复同意湖南省、江西省依托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县(市)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借力*策杠杆,一系列“抱团行动”随即铺开:成立湘赣边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委员会、组建湘赣边烟花爆竹标准宣贯团、建立标准化生产统一长效机制、联合开展行业自律交叉检查……
“打破区域壁垒,强化协同发展,坚持扶优惩劣,提升花炮产品的安全化、科技化、绿色化水平,已成为湘赣边烟花爆竹主产区共识。”浏阳市鞭炮烟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汤建*说。
近年来,萍乡还积极会同长株潭共同推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方案》,与长株潭建立旅游合作联盟,构建“湘赣红色培训联合体”和“两小时红色旅游圈”,打造“湘赣无边界、这里是秋收”等文旅品牌,推介7条湘赣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部分县市在红色文旅合作中尝到甜头。
莲花县主动融入井冈山大红色培训圈,积极参加赣湘红色培训联合体的构建,与湘赣边23个县(市、区)签订《湘赣边红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湘赣边其他县市区在红色培训课题研究、线路设计、教学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全县红色培训的发展。据统计,莲花县委*校和甘祖昌干部学院每年接待来自湘赣边其他县市区的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达余人。
来自湘赣两省边际的24个县市区供水企业齐聚湖南省汝城县,成立湘赣边区域供水合作联盟,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推动合作区域提高水质管理、加强智慧控漏和提升精细化服务。
湖南省桂东县、平江县等地,乘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东风”,不断加强与江西的协作联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治理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加速发展茶叶等支柱产业,以突出双边红色内涵、强化两方产业联动、构建交通网络为着力点,努力向产业兴起来、经济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的发展目标迅速迈进。
一些干部和企业界人士认为,湘赣边区域产业协同融合蔚然成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区域产业互惠对接机制,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探索,必须着眼互相成就不断创新
雨后初晴,江风轻拂,江水清澈。湘江一级支流渌水自赣入湘蜿蜒流淌,两岸山峦起伏,草木茂盛,农家屋舍错落有致。
“以前水质很差,跟泥浆差不多,臭气熏天,垃圾乱漂,老百姓颇有怨言。”在湖南醴陵市东富镇莲石村牛丫洪码头,59岁的第一书记张平对记者说,现如今江水又清了,河鱼也多了。
改革开放后,渌水上游两岸工业发展迅速,铝厂、电厂、煤矿、造纸厂、钢铁厂、工业陶瓷厂等企业遍布萍乡市湘东区境内。随着渌水流域环境污染逐步加重,时常出现V类甚至劣V类水质……原本碧波荡漾的渌水变得“脏乱差”,下游醴陵市也被波及,原本一衣带水的两地居民,经常为水质问题闹别扭。
转变源自一份“生态对*”协议。年11月,赣湘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渌水流域上下游省份各自职责和义务,搭建起流域上下游合作共治的平台。
“根据协议,如果江西注入湖南的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目标Ⅲ类,湖南补偿江西万元,反之,江西补偿湖南万元。”萍乡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欧阳建春说,这份协议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湘赣边流域保护治理按下“协同”键。
整治渌水河两岸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关停近家生猪养殖场,湘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全面建成……一批影响水生态环境的顽疾逐步消除,渌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美。在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之上,湘东区还将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河流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项目,实现了人居环境脱胎换骨的改变。
“协议签订以来,渌水水质从Ⅳ类甚至劣于V类快速提升为Ⅱ类。渌水流域内1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湘东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丽华介绍说,渌水上下游还通过开展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建立了跨省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如两省三级河长跨界巡河,共同提出“问题清单”以及整改措施。
“现在环境变化太大了,河水越来越清,景色越来越美,就像住进了公园里。”50多岁的居民陈勇*家在湘东区湘东镇河洲村,他在渌水河畔生活了大半辈子,说起今昔对比,同样感慨不已。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聚焦老区人民“急难愁盼”问题,湘赣两省还不断探索医疗、文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新模式。
——完善跨省异地就医协作机制。如浏阳市与上栗县签订协议,双方医院,加强两地零售药店定点互认合作。湘东区与浏阳市探索构建湘赣边界医联体,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共同守护群众健康。
——探索*务服务“跨省通办”。如浏阳、平江等与湘赣边其他20多个县(市、区)全面签订*务服务“跨省(域)通办”合作协议。围绕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梳理湘赣边区域“跨省通办”高频事项项。
——全面深化红色文旅合作。湘赣两省联合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通“两山”红色旅游专列,推出“伟人故里红色潇湘路”和“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发行红色文旅一卡通,共建覆盖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
——联合实施区域乡村振兴战略。湘赣两省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共创“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炎陵*桃、平江酱干、茶陵红茶、汝城辣椒、井冈蜜柚、宜春状元州大米、修水金丝*菊等一批湘赣边优质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组织边界地区重点整治行动。年以来,上栗县建立了支湘赣边区域村级巡防队伍,主动与周边地区广泛建立“四联”(联谊、联防、联调、联治)合作机制,通过健全边际地区基层群防群治组织网络,并在边际中心地区设立“平安岗哨”,实行了治安联防会议、案件通报协查、联合打击跨界犯罪以及联合开展夜间巡防等,共同维护省际边界地区的社会治安。
……
点燃“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湘赣边区域开放协作的生动场景还在不断演绎。老区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如今“湘赣人”深信,随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协同发展画卷和广阔前景,必将绵延铺展、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