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原创
精品文摘
英文经典名句
青少年经典阅读
婚恋家庭
荒漠甘泉
名牧讲道我们一路奔跑,播撒爱的种子!
编审:潇元作者:潇元?
编辑:Sonne朗读:李静
琼瑶,一个生活在爱情天堂里的人,虽饱经爱的磨砺,但爱一直是她的生命标签,甚至人生尽头的告别和离去,她都要给人间留下满满的爱。就如我们节约水、粮食和空气,她对生命的节制如是……
最近她的一份家书在网上引起热议。
想起英国作家劳伦斯说:逝世的好人,并没有死亡,他们仍在一旁注视帮助我们。
79岁的作家琼瑶,对儿子儿媳交代身后事:绝不抢救,让自己没痛苦死去。不过度治疗,是对自我生命的节制,这种节制让人想到有尊严的生,和优雅的去。
人,总要告别,总要离去。如何告别?如何离去是个问题。
琼瑶明年将迈入80岁,她认为自己没因战乱、意外、病痛等原因离开,一切都是上苍给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
并特别发出五点声明叮咛儿子,表示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也嘱咐儿子儿媳,不要被生死的迷思困住。
过去,生死观,东西方有很大差别,在我国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甚至妖魔*怪都追求长寿,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还派出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船队……儿女当然也认为只要延续长辈的生命,就是孝道。为了延长生命,即使得了不治之症,也要大动干戈,手术、化疗、呼吸机、插管子……一些人不管老人的感受,即使是即将咽气,也要给老人灌口参汤。
也有一些人,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得以延续……
年1月8日,浙江省衢州市的何有木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突然一头栽倒,离开了人世。
何有木的妻女决定完成其生前愿望:捐献何有木的器官,用另一种方式使他“活下去”。
一位犹太学者五十多岁去世后,他的儿子说,感谢父亲活的这样长久,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他写了几十本书。
犹太人不以活的长久论英雄,而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论成败。
小说家欧·亨利也没那么怕死,他说:“点亮灯火,我可不想在黑暗中回家。”
记得《生命的吗哪》一书的作者,曾写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她和儿子、媳妇、孙子住在一起。突然间被诊断出有心脏瓣膜疾病,儿子和儿媳在经济不甚充裕的情形下,仍为她筹到了好几万的手术费。
然而这位老者说:孩子们哪,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你们想一想我还能活多久,都这把年纪了,与其动手术,还不如早点儿去天堂。
你们的孝心,我领了,把那笔钱捐给有心脏病的儿童治病吧。你们也可以把这笔手术费奉献给教会。
她说如今能看到儿子结婚,又有了孙子,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几天后,她走了,结果她的奉献,救助了两个越南男孩儿。
人总是要走的,虽然人有命运,但上帝给了我们很多自由,比如信不信的自由,爱不爱的自由,甚至选择“生”或者“死”的自由。
如果“生”只能给人,给社会增加负累,那么选择有尊严的自然离去,把更多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可以不可以说这是向死而生。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死?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歌德说:死,对于智者并不是恐怖,对于善者并非是终点。
这句话,感觉在说琼瑶。
往期回顾:
一个地主婆的发髻
你要爱她,保护她!(同意请转)
论贤妻——感悟解析
(有声朗读)为什么要结婚?
推荐电影《无问西东》--你选择的什么?
推荐电影《神秘巨星》——一个关于梦想与自由、女性与觉醒,男权与罩袍的感人故事
关于“梵高之死”与傅佩荣教授对谈
真正的宽恕
学会用宽容的心与世界相处
我曾暗恋的老师
麦子死了之后文/潇元
一支圆珠笔芯
生命的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