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陇南发布陇南发布
年11月21日,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迎来了载入史册的一天。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的第三方严格评估并经甘肃省政府批准:陇南市宕昌县、西和县、礼县脱贫摘帽!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至此,陇南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喜讯传来,陇南全市上下暖意融融、群情振奋:与贫困斗争了一代又一代的陇南人民,终于见证了全市摘除“贫帽”的历史性时刻。
▲宕昌县官鹅沟鹿仁村。冉创昌摄
补短板、破瓶颈,
一个个贫困山村脱胎换骨
“做梦都没想到能从山上搬到坝里,以后看病方便,小孩上学更方便!”礼县龙林镇潘坪村村民何羊拜说。
礼县龙林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全县乃至全市规模最大的安置区之一,占地亩,于年6月开工建设。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包括何羊拜在内的龙林镇人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荒凉大山,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陇南儿女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意志,让千万个潘坪村旧貌换新颜。
▲成县柳垭新农村。刘敏摄
一户户贫困户走下“悬崖村”搬进新居,一座座“云上村庄”修通公路融入立体交通网,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
西和县蒿林乡杨魏村,11个社分布在11个“山头”上。如今,“之”字形山路直通山顶,一座座“陆上孤岛”被打通。
曾被新华社记者觉得“难以置信的贫困”的宕昌县车拉乡,以前“处处茅草屋,盖房无片瓦”,如今这里的变化“根本想不到”。
“以前照亮用煤油灯,从村里到镇上不通公路……”在文县中庙镇化坪村,村民赵初明家的房子被改造成了“山林客栈”,接通了互联网,农用电改成了动力电,村上的路通到了家门口。
……
最新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陇南8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美丽的五阳公路。冉创昌摄
这是一份脱贫答卷,更是一份民生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处处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逐渐被补齐——
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17万户,受益人口49万多人;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贫困地区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现实;
共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多万人次,确保了水源稳定、水管不冻和水质达标;
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
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优惠政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
易地扶贫搬迁6.18万贫困群众,通过帮助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搬得出、能脱贫、可致富;
……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安置区。冉创昌摄
贫困群众生活实实在在改变的背后,是脱贫攻坚战捷报频传。一组组数字体现了脱贫的“成色”——
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均增速位居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州第一;
贫困人口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道路变宽,房屋变好,求学有路,医疗有保……曾经困扰人们的“老大难”被一一破解。
强产业、抓优势,
一项项富民产业欣欣向荣
小雪时节,翻过宕昌毛羽山梁,大山深处的宕昌县兴化乡郭家庄村七星黑猪养殖场一派火热。
贫困户申谁菊正在给多头黑猪添加饲料。几年前,她的丈夫外出务工时发生意外,导致腰椎裂缝,从此一家人被深锁大山。山高、路远、地薄,摆脱贫困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申谁菊没想到自己的脱贫梦有实现的一天。自从进入郭家庄村七星黑猪加工扶贫车间和养殖场,一个月有近元的稳定收入,基本够一家人的平时开销。
▲武都区洛塘镇扶贫车间。冉创昌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陇南持续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大山深处,演绎着一个个脱贫故事——
成县陈院镇李山村50%的人在养殖生态土鸡,浅山区核桃树下、杜仲树间,一声声鸡鸣此起彼伏。曾因缺劳力致贫的张辉借“鸡”发展,“现在我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有了希望!”
地处高山之巅的武都坪垭藏族乡名群众搬出大山,患过小儿麻痹症的贫困户王建干不仅住进小洋楼,还有了“工人”的新身份,在扶贫车间一月可挣到多元。
徽县形成“一村一品”和“一乡一品”的苗木产业发展格局,农民人均苗木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已从事家政行业7年的礼县盐官镇妇女刘乖乖,今年4月,她随当地组织的63名“礼贤妹、礼贤大嫂”一起赴京务工,工资每月元。
……
▲收获的喜悦。冉创昌摄
决战时刻,须有关键之举、非常之力。搭乘“互联网+”快车,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在贫困山乡涌现。
礼县59岁的农民主播张加成,直播推介当地苹果,一年收入20多万元。从贫穷到富裕,这种“立竿见影”的新型脱贫模式让和他一样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电商联姻扶贫,引发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消费增速、脱贫增色的裂变反应。全市开办网店1.4万多家,年电商收入对贫困群众的贡献额达到元,形成了电商扶贫“陇南模式”。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昔日穷乡僻壤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看到家乡发展乡村旅游,我便回来办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十几万。”花桥村“龙凤山庄”农家乐负责人卯张宝说。
花桥村不是个例。全市打造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个,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果农直播“火”。李旭春摄
“这日子,盼了太久!”一个个“战”贫瞬间,昭示着陇南儿女摆脱绝对贫困的顽强奋斗。
陇南通过“兜底保障、防贫保险、社会救助”三重保险,坚决守住脱贫底线,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79万户16.94万人,保障农村特困供养人员人。
建立了“脱贫共抓、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通过东西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着力提升了脱贫成色。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今年来,聚焦攻克最后贫困堡垒和巩固脱贫成果,陇南先后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百日巩固提升”“百日决胜收官”等集中行动,保持决战态势、拿出决战攻势。
巧施策、勤奖励,
一个个贫困家庭生机勃勃
“为百姓办实事,用真情干工作!”陇南市烟草专卖局驻文县桥头镇椿树坪村第一书记马元春在扶贫日记上写道。
残垣断壁不堪入目,酗酒赌博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椿树坪村之前的现象。到任第一书记后,马元春不断鼓励群众改变思想意识,全村“人脱贫、户摘帽”,村民们的精气神来了。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陇南坚持把抓党建与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有机融合,各级领导带头遍访贫困村,深度解剖典型村,走访农家小院,踏勘河流山川,一级带着一级干。
省市县三级个单位帮扶个村,贫困村实现了驻村队伍全覆盖,像马元春一样的帮扶干部处处皆是。
▲驻村干部。张平良摄
脱贫攻坚的“硬仗”,最大限度地提升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成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
几年前,西和县卢河镇董河村还是有名的“后进”村,通过拆危治乱改善了人居环境,也赢得了民心。
“村干部帮我维修了房子,硬化了院落,加固了牲口圈舍,还经常来看望我。我的心里很感激。”董河村五保户李瑞儿说。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发家致富更需志气。陇南在实施产业扶贫促增收的同时,着力补齐“精神短板”,将“增收入”“富口袋”与“强精神”“富脑袋”同步推进,全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民事直说’刚开始时,好多人说这都是走过场的,没啥用!可是没想到,提出的意见建议,干部们都记在了心上,好多事都给我们解决了……”说起“民事直说”,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村民刁成铭有一箩筐的话要说。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
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活动,让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陇南,以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生活,在群众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
▲农家书屋忙“充电”。刘敏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个“穷帽子”被扔掉,一颗颗感恩奋进之心火热。
“实施《村规民约》以来,打架斗殴的坏毛病不见了,全村人和睦得像一家人。”礼县马河乡三星村村民张长世说道。
“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决战贫困的决心和志气。听了宣讲,让我对扶贫政策有了更多了解,今后我们再不能等靠要了!”这是徽县银杏树镇关坡村村民吴毅逢人便讲的话。
“摘帽”之后不歇脚,“接棒”振兴再出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宏伟的画卷正在展开。
率先脱贫的两当县,乡村振兴的号角早已吹响,循着“高质量发展”路径,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不断书写着红色两当的绿色变迁。
▲脱贫啦!冉创昌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脱贫摘帽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任燕顺说,一些脱贫户稳定脱贫根基不牢,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一些边缘户家底薄、抗风险能力弱;一些脱贫村产业链条短、集体经济弱……
而对于陇南来说,这些短板弱项更加明显,更加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小康之路仍需要夯实根基,下足“绣花”功夫。
陇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文/记者杨丽君)
原标题:《告别贫困,开启新程——写在陇南9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