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医二院聚焦砥柱第10期罗海彦穿铅衣 [复制链接]

1#

从医三十余载,罗海彦练就了一身“剑胆琴心”的气质。在进行神经介入手术时,他毫不含糊,讲究“快准稳”,快速抓住时间窗,精准“直击”血栓,稳稳护航患者生命。而面对病人,他又总是考虑良多,经常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深耕神经介入领域十余年,他带领介入团队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令科室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跻身西南地区先进行列;他不断锤炼神经介入技术,救治复杂脑血管疾病患者,攻克“神经介入手术中最难的堡垒”……他说,他愿用自己的“全力以赴”,去为更多患者“拼”来生机与明天。

罗海彦

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勇闯“生命禁区”

锤炼神经介入技术

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精细、也是最为神秘的器官,结构复杂、分区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神经系统疾病是大脑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因此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成为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学科之一。

尽管“战斗”难度高、风险大,罗教授依旧不曾退却。他带领团队勇闯生命禁区,一次一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数不尽的“奇迹发生”,无数次的化险为夷,离不开罗教授30余年的积累沉淀。

年,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他投身临床工作沉淀;年,为了提升医技,攻读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硕士学位;年,来到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工作,他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迅速成长;年,为了在神经内科领域有所造诣,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诊疗水平。

年,对于罗海彦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实现医疗技术新突破,他远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系统学习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介入技术。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发现,神经介入技术有着创伤小、安全性高、预后好等优势,在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学成归来后,在神经内科主任陈阳美的指导下,罗教授很快将神经介入技术用于对患者的救治中,令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实现了单纯脑血管造影检查到实施血管内治疗的转变。他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常规开展了颅内外狭窄血管的介入,急诊血管内动脉溶栓,颅内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椎一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支架置入术,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及次全闭塞的开通及支架置入术等,成为众多脑血管患者的“救星”。年,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了急性脑梗塞机械取栓术,医院多年来颅内动脉机械取栓空白。时至今日,在罗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之下,重医附二院神内科的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已跻身西南地区先进行列。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生猛”

精湛医技抓住“一线生机”

在神经介入领域深耕十余载,累计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数千例,无数次站在C形臂下,罗海彦对“介入”的认识和体悟愈发深刻。他介绍,脑动脉血管是人脑的“生命通路”,一旦这些“交通要道”被堵塞,脑组织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缺氧、坏死等危险。急性脑血管病往往发病急,来得生猛。最要紧的是,治疗成功与否事关生死,事关生存质量——脑血管相当脆弱,神经介入的风险很大,术后可能会留下并发症,造成残疾……

这天凌晨,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在重医附二院的手术室里进行着。34岁的杜先生(化名)在该院心内科住院时,突发脑栓塞。经检查,其心脏血栓脱落,沿着血管流动阻塞在大脑血管里,闭塞的血流让他立即出现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症状,病情十分凶险。

接到消息的罗海彦,立刻赶到手术室,为其进行微创介入手术。在患者几乎无痛感的情况下,借助血管造影,罗教授在X线透视下,一边观察屏幕上迂曲、密集的血管走向,一边在距离大脑1米多的大腿股动脉操控导管,将导管顺着血管准确送达大脑病变处。病变血管狭窄、迂曲,动作稍大就会穿破血管,罗教授以精细的操作技术,用导管巧妙地将“致命”血栓全部取出,患者大脑动脉恢复血流,手术仅耗时40余分钟。术后,杜先生的神志很快转清,第二天,原本0~1级肌力便恢复正常。

从医三十余载,罗海彦经历过无数次这样危急的时刻,但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始终来自自身。“对于一些血管病变,神经介入手术是非常复杂的,要抓住那‘一线生机’,及时为患者打开生命的‘通路’,考验着医生有没有丰富的经验去评估病情,有没有过硬的医术去救助患者。”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练就精湛的神经介入技术。对于他而言,那些治愈出院的患者口碑、络绎不绝慕名前来寻找希望的就诊患者,已能说明一切。

攻克神经介入“最难堡垒”

让慢性闭塞脑血管重新开通

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使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获益,逃离死亡边缘。然而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大群体,其年卒中风险可达23.4%。

复杂的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狭窄介入开通手术,难度及风险均很大,是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的皇冠级操作,也有人称之为“神经介入手术中最难攻克的堡垒”,术中可能会出现再次脑梗,甚至血管破裂出血风险。

73岁的胡先生,已头晕、言语含糊半意识障碍两月余。起初家人并未重视,近日才经朋友介绍,来到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脑DWI检查确诊为:左侧侧脑室旁及半卵园中心、内侧颞叶、枕叶多发近期脑梗死,同时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中重度狭窄,经造影证实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重度狭窄,达到手术治疗指征。

患者病情复杂,血管闭塞节段长,而且血管床条件差,开通闭塞血管的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但如果选择保守治疗不做手术,将来发生严重卒中的风险非常高。“做手术,风险就给了医生;不做手术,风险就留给了病人”,罗海彦详细地和患者家属沟通了病情,并带领团队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及预案,即进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wingspan支架植入术。

术中,罗教授先尝试用微导丝引导微导管探清闭塞段的路径,闭塞节段很长,难度很大,他精细地控制着导丝就像是在“穿针引线”,功夫不负有心人,导丝终于顺利通过闭塞段,到达远端的血管,在开口和远端正常管腔之间连接起了一道“桥梁”。在这个“桥梁”的引导下,他将球囊送到了闭塞段血管的远端,从远到近一路塑形,顺利打通了整个闭塞段血管。

退出球囊后,造影显示狭窄较前改善。但因患者的血管斑块较硬,观察5分钟后,闭塞段血管回缩厉害,权衡利弊,仔细斟酌,罗海彦教授在狭窄位置成功置入一枚支架。复查血管造影,血流完美复通,狭窄部位已解除,远端分支显影良好,未见出血及栓塞,手术顺利结束。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每一步都像是在钢丝绳上舞蹈,稍有不慎,可能带来的就是不良结局。胡先生在术后通过配合规范有效的治疗,整个后循环的血流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极大地降低了后续中风复发的风险,术后第三天即康复出院。

据了解,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狭窄介入开通手术操作难度之高,手术风险之大,并发症率之高,往往令很多单位及医生望而却步。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罗海彦在慢性闭塞病变的解剖结构、病理改变、导丝的选择及塑形、如何整合利用好神经介入及冠脉介入技术器械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已能熟练掌握该术式,且平均每年开展数十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奋力奔跑、探索不止

追逐着神经介入最前沿

神经介入是脑科领域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之一,无论是理念、技术还是材料都在不断推陈出新。面对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罗海彦一直以来始终都处于一个奋力奔跑的状态,一直在追逐着神经介入的前沿技术,在临床工作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潜心科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重庆市科委及市卫计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项,承担重庆市卫生局项目3项,参编专著1本,发表论文20余篇。

“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真正的临床科研是循证医学的需要,是医学科学进步的阶梯。”罗海彦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与介入小组的其他医生将着手开展一些临床科研,例如:急诊取栓后如何减少患者的再灌注损伤等,将临床见到的、观察到的东西梳理、分析、提炼、总结,进而思考形成临床科研。

除了发挥自己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创造性外,罗海彦教授还十分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倾力传承医术与医德。“我的学生们年龄大多与我的孩子一般大,所以,我总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生活中,罗教授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们提供贴心的建议与帮助;然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神经疾病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打牢,楼越高反而越危险!”

长期的高风险、高操作难度的神经介入治疗,并没有磨损罗海彦对于神经病学的热情,反而激励着他在勇攀医学高峰中肆意展翅,用温暖的心和过硬的技术,与这位“头号杀手”博弈。前路漫长且曲折,但他的脚步不曾停歇,他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医生名片》》

罗海彦:重医附二院神经内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领域: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帕金森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学术任职:担任中国卒中学会会员,重庆市卒中学会脑血管介入及急诊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神经病学专委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疾病学组委员

科研成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重庆市科委及市卫计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项,承担重庆市卫生局项目3项,参编专著1本,发表论文20余篇。

门诊时间:每周一全天(渝中院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