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得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203/6041823.html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年6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香港科学园时强调
湾区篇
站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高楼上眺望,目光所及,一湾秋水,蜿蜒流淌。一曲《东方之珠》中,那句耳熟能详的“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唱的就是这条深圳河。河的北边是深圳,南边是香港。
回溯过往,一河两岸见证了两座城市波澜壮阔的成长史,崛起了深港两座经济总量加起来近6万亿元的超级大都市。
俯瞰今朝,以深圳河、港珠澳大桥作“纬”,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广深港高铁等为“经”,11个城市共同织就了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年多来,随着“前海方案”“横琴方案”“南沙方案”的横空出世,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蓝图绘就,再次掀起了人们对世界级湾区的期待。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香港迎来再次腾飞的新机遇。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互通共融、珠联璧合,香港正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未来“东方之珠”必将更加闪耀。
曾经被伶仃洋隔断的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如今被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连通,图为港珠澳大桥。
视觉中国
融入大湾区
一小时生活圈
深圳河东起梧桐山,西至深圳湾,两岸隔水相望着两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和香港。深港两地间每天都有数十万人从10多个陆路、铁路口岸和码头24小时通关,往来亲密。
河边的罗湖口岸,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从年开始,罗湖口岸就是新中国的“南大门”,多次成为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入出境陆路口岸。一座双层人行桥、一座铁路桥,在这里把深港两地紧密相连。这里见证了深圳河两岸人们的南下和北上,见证了香港腾飞的*金年代,也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轨道更密,速度更快。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绘就,香港开始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覆盖大湾区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加速形成。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穿越伶仃洋,将香港、珠海、澳门紧紧相连。同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将香港和内地58个城市直接连通,广深港高铁通车,从香港西九龙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钟,到广州南也就50多分钟。
通关更快,效率更高。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皇岗口岸重建项目等加快推进;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实现24小时通关,“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落地见效,香港与内地正走向“无缝衔接”。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让香港和内地的互联互通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
往来更勤,交流更多。随着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两地的交流越来越多样化,养老、医疗、上学、置业等各种需求越来越多。每天数十万人次在深港的口岸间往返、在大湾区间通勤,3万多名深港跨境学童也是每天早出晚归经由各个口岸到香港上学,回深圳居住;从“手工录入”到“刷脸过关”“以秒计时”的通关服务,“一地两检”让深圳河两岸、珠江流域乃至大湾区内的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口岸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接驳,安全便捷的换乘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硬联通”持续推进的背后,“软联通”也正在加速。三年多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规则对接、机制衔接,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顺畅,科技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广泛,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等诸多合作机制相继建立,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年,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服务中心在广州南沙正式启动,20家香港工商界专业机构加入,作为促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和香港合作的新平台,这是一种GtoB(governmenttobusiness)的新模式,充分运用香港民间力量,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助力国家全面开放。
“硬联通”拉近了大湾区城市间的时空,“软联通”打通了大湾区城市间的制度规则,有效拓展了香港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梦想加速照入现实,更是让许多香港市民实实在在体会到湾区城市间的生活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地图(图/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方网站)
跨过深圳河
天地更广阔
深圳河贯穿深港两地,从河套地区向西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所过之处,是当下深圳最具开放性和活力的地区,也是港人搭乘“大湾区快车”北上的首站。
看前海,深港合作风头正劲。在深圳湾畔的前海合作区,10年前这里原本还是一片滩涂,如今已是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高楼林立,一派勃勃生机。过去十年,前海制定了一系列惠及港人港企的*策,香港建设工程师负责制、联营律师事务所、“港人港税”等创新模式、创新制度都起源于前海,并逐步向全国复制推广。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方案”)的发布,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赋予更大的机遇和使命。年数据显示,作为深港合作的“桥头堡”,前海合作区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实际使用港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区新增港资企业家,实际使用港资12.72亿美元,同比增长.01%。港交所、汇丰、恒生、东亚、嘉里、周大福等一批知名港企已经落户前海,为港人港企拓展了发展空间。
看南沙,粤港合作未来可期。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方案”),提出要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使之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到年,将南沙建成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到年,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在全国*协副主席梁振英看来,南沙和香港的合作,不仅是南沙、香港两地的合作,而是通过南沙这个平台促进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和香港合作。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将携手香港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大湾区这片土地蕴含了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在大湾区找到了创业机遇,融入了活力涌动的湾区生活之中。
在天河,李剑禧和孙嘉晞曾一度过着粤港两地穿梭的生活,直到年李剑禧从香港搬到广州,开始了夫妻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之旅,以“港夫广妻”的夫妻档IP踏入直播带货领域。每周三天,两人准时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直播间里,为粉丝们推荐他们甄选的大湾区好货。
在南沙,*钊逸成为全国首批港澳籍公务员之一。从年入职以来,*钊逸既当过“大白”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也西装革履参与招商引资,不断深化与粤港澳企业的合作交流。对自己的新身份,*钊逸有自己的看法:新工作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将充分利用身份优势,构筑起一条连接南沙与港澳的沟通桥梁。
在前海,陈升是第一批入驻深港青年梦工场的香港团队成员之一,第一批拿到免费办公室的钥匙。创业不到一年,公司就获首轮融资万元,3年后成功孵化出区,并创立了“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继续为到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专业的导航、孵化服务。从前海到河套,陈升从创业路上的“先行者”变身为“引路人”。
……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给香港的年轻人提供了机遇,香港特区*府也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帮助香港年轻人迎接挑战。目前已经有超过名青年参与,大湾区创业资助计划、创新创业园体验资助计划,将来为超过个创业团队和名年轻人服务。
左:广州南沙将携手香港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通讯员:南宣)右:深圳前海吸引了大批港人港企前来发展。(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轩慧)
产学研协同
科创新高地
从一条弯弯的深圳河到不停奔流的浩荡珠江,大湾区处处涌动着创新的大潮。
创新,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鲜明的标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最突出的战略定位,也为香港科创的未来提供了难得机遇,擘画了光明前景。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东京-横滨”创新集群。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年发明专利公开量36.59万件,为东京湾区的2.39倍,旧金山湾区的5.73倍,纽约湾区的7.85倍。科创是大湾区的优势所在,更是香港的优势所在。据QS年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继续成为唯一具有5所排名前大学的全球城市。
香港本身拥有一流的高校和基础科研能力,但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支撑和市场空间、青年创新创业方面,都需要与大湾区进行深度地串联。在业界看来,产品从0到1的研发、从1到10的初步生产,可以放在香港,但是要大量生产,做到从十到百到千,就必须依靠大湾区内地城市。依托用好大湾区和内地完整的产业链及巨大市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香港科创发展潜力未来大有可期。
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一颗颗璀璨的科创明珠被镶嵌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之上,蔚然成串:香港科技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告诉记者:“我们依托香港高校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深圳为总部研发中心,在佛山、东莞等地组装应用,充分发挥大湾区产研互补优势。”这家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多名博士在河套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不到3年就将3D视觉和工业机器人控制上的技术研究转化为产品,年创收超过万元。
在南沙科学城,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机柜延伸出的百兆网络专线,将广州超算与香港科创力量紧紧连在一起。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张欣研究团队通过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对骑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中国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因此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成绩,并在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伴随着香港的科创力量向大湾区辐射,香港的高校也纷纷北上。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学。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广州南沙的港科大(广州)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形成完全平等的“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关系。
越来越多高水平的香港高校落户大湾区,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相结合。目前香港已经有7所大学在大湾区多个城市办学,位于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和位于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落成并开放招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都会大学(肇庆)以及香港大学(深圳)校区还在建或在筹划当中。
深圳河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畅)
新建都会区
共赢大未来
流水不语,只静静流淌,深圳河两岸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风口。
年10月,香港特区时任行*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施*报告》指出,香港特区*府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平方公里的都会区,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该区域可容纳万人居住,就业岗位增至约65万个,并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该区拥有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提出,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香港回归之后拓展发展空间布局的宏伟规划,这里有望成为香港这座国际都市的全新“封面”。“双城三圈”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的“北部都会区”,发展潜力及空间巨大。港人港企需要内地广阔的发展机会,内地资本需要香港便利的自由港*策以及强大的国际联系网络,北部都会区规划一方面将为港人港企提供更大发展腹地,一方面将为内地企业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平台。
北部都会区建设,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口岸经济带发展潜能,将促进香港更好地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将建设香港北部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额外开拓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内地也对此迅速做出回应,目前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大湾区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并纳入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发展开拓无限可能;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将为香港腾飞积蓄新的势能。香港特区第六任行*长官李家超在当选后强调,新一届特区*府要利用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搭上经济发展快车。
共建大湾区,一起向未来!
“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小河弯弯向南流”,深圳河过去见证了两岸波澜壮阔的历史,未来也将见证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更加宏大的叙事结构里写下的新篇章。
深圳前海
湾区建设香港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年2月正式公布以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年的10万亿余元增至年约12.6万亿元。
“一小时生活圈”
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同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年8月莲塘/香园围口岸启用,三大跨境基建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
截至年,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万标箱。
截至年4月19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超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公里。
“湾区通”
广东持续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着力推进三地“湾区通”工程。
截至年末,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个人账户超18万户。
制定23个领域共70项首批“湾区标准”。
“跨境理财通”共发生业务笔,总金额4.86亿元。
“湾区人”
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
已有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截至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将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纳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