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颅内动脉瘤破裂我院神经外二科ldquo [复制链接]

1#

近日,63岁的吴女士,在家中突发头颈部疼痛,并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被家人紧急送到我院急诊科,通过头部CT检查,医生诊断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随即转入神经外二科住院治疗。

科主任肖都盼接诊,经过细致的查体结合脑部CT检查结果,认为吴女士存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

肖主任介绍说,“动脉瘤一旦出现破裂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错过抢救时间,处理起来会非常凶险。”为了尽快排除吴女士颅内是否存在这颗“不定时炸弹”,肖主任与吴女士及家属商议后,决定为吴女士做DSA脑血管造影,以明确吴女士颅内有无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发现吴女士颅内眼动脉段存在囊状动脉瘤,约3.6mm×2.0mm、宽颈,并且在左侧颈动脉造影也发现了眼动脉段囊状动脉瘤,约1.6mm×1.0mm、宽颈,1个动脉瘤就很危险了,吴女士的颅内竟然藏着2个,危险系数和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后,肖主任在医疗主管边旭朝,医生陈玉辉等医护人员协助下,为吴女士进行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由于吴女士颅内的两个动脉瘤都是宽颈动脉瘤,肖主任决定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来为吴女士颅内的动脉瘤进行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处理宽颈动脉瘤时,弹簧圈有时会突到载瘤动脉,而采用支架辅助可以起到栅栏作用将弹簧圈拦在载瘤动脉之外,因为手术的目的除了完全填塞瘤腔之外,还需要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这是脑供血的基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目前用的较多,主要用于宽颈动脉瘤。术中,肖主任将支架微导管及弹簧圈微导管,输送到吴女士颅内理想位置,将支架半释放覆盖动颈脉瘤瘤颈处,同时支架辅助弹簧圈顺利栓塞了动脉瘤,最后将支架完全打开,覆盖动脉瘤瘤颈处,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随后,肖主任又用相同的方式对她另外一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顺利将吴女士颅内这两枚“不定时炸弹”拆除。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吴女士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我院神经外二科在动脉瘤治疗的各阶段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无论从技术上和设备上都已日臻完善。

01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脑部动脉血管壁向外膨出的局部囊性扩张,形似长在血管上的“瘤”。当瘤体内血液充盈到极限时就会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命急症。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30%,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而绝大多数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

02

几大常见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脑动脉解剖因素:脑动脉管壁周围缺乏组织的支持,但是所承受的血流量非常大,尤其是在患者动脉的分叉部位比较明显。而患者管壁当中又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分叉部容易受到冲击。

2.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也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后天性因素

1.动脉硬化:动脉壁在发生粥样硬化后,就会使得弹力纤维断裂,动脉壁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硬化又会造成动脉营养血管闭塞,使得血管壁发生变性,40岁到60岁的人群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发病人群,同时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年龄。

2.感染:身体各部位的感染都可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过血液传播,停留在患者脑动脉的枝干,少数栓子则会停留在脑动脉组织的分叉部位。颅内脓肿、脑膜炎等因素也会侵蚀患者的动脉壁组织,引发感染。

3.创伤: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有可能会引起颅内动脉瘤,如果有异物或者器械直接伤害到了动脉管壁组织、牵拉血管,导致管壁进一步薄弱,这个时候就会形成真性或假性的颅内动脉瘤疾病。

采写:张小松

编辑:张小松

审核:张华王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