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作者:中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秦汉、胡*民、秦海林);本文标题: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对侧远隔部位复发并假性动脉瘤、放射性脑梗死1例;本文发表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6(02):-.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站,神外前沿转载已获授权
1.病例资料
60岁男性,因左侧嘴唇麻木1个月余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左侧嘴唇触觉减退,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外院头颅MRI检查示右额顶叶占位,考虑转移瘤可能。我院全身PET-CT检查示右额顶部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头颅MRI增强示右额顶部脑膜瘤(图1A~C)。
年11月15日在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WHO分级Ⅳ级),术后MRI示肿瘤全切除,术区未见明确异常强化灶(图1D~E)。术后6d出现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偏瘫,小便失禁,复查头颅CT示术区新发出血(图1F),予以颅骨钻孔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头颅-CTA示右顶部术区小动脉瘤(图1G),DSA证实右顶叶假性动脉瘤,大小约3.35mm×1.91mm(图1H)。
年12月28日开颅手术切除右顶叶假性动脉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假性动脉瘤,术后复查-CTA示动脉瘤消失。术后恢复可,予以同步放、化疗。年4月中旬感左侧肌力较前下降,年5月5日头颅DWI示右侧丘脑、基底节内囊后肢梗死(亚急性期)(图1I),对症治疗逐渐恢复。年7月24日头颅MRI增强及MRS考虑左顶枕叶肿瘤复发(图1J~L)。家属放弃再次手术,年9月28日死亡。
2.讨论
2.1GBM与脑膜瘤的影像鉴别
少数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典型脑膜瘤极为相似,容易误诊。本文GBM位于一侧颞顶部脑表面,表现为类圆形略长T1、略长T2信号,瘤周边界清楚,占位效应不显著,瘤周无水肿,增强后明显强化,且似可见脑膜尾征,故术前诊断考虑为脑膜瘤。
这种单发实性肿块的GBM与脑膜瘤鉴别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鉴别要点:
①GBM好发于老年人,而脑膜瘤好发于中年女性。
②GBM多好发于额叶、颞叶白质及大脑深部,往往沿神经纤维束或血管方向浸润性生长,向浅部也可累及硬脑膜和皮质;脑膜瘤起源于硬脑膜,绝大多数位于脑表面。
③GBM的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以边缘增强为主,呈花边状或环状不规则强化,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增强后呈假“栅栏”征,类似于乳突蜂窝小房;脑膜瘤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④脑膜瘤由于瘤体浸润瘤周硬膜,可在多个层面见到“脑膜尾征”,而靠近脑表面的GBM虽也可表现为“脑膜尾征”,但其是由于脑皮层表面血管强化显影所致,故仅能在某一层面可见。
⑤GBM的MRS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胆碱/肌酸、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升高;脑膜瘤MRS常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和肌酐峰缺乏,胆碱、丙氨酸峰升高,丙氨酸峰为脑膜瘤的典型特征。
2.2GBM术后并发颅内假性动脉瘤及放疗后脑梗死
假性动脉瘤是由于各种原因致血管全层受损,动脉破裂出血,局部形成血肿,血肿内逐渐液化,形成含血囊腔,外周纤维母细胞增生,逐渐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并机化成瘤壁,血肿内部血凝块溶解吸收,形成与动脉管腔沟通的充满血液的搏动性囊样结构。颅脑肿瘤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报道较少。
对于颅内肿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病人应积极排除假性动脉瘤的可能。GBM行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脑坏死较常见,根据症状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晚期。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四种学说:①血管损伤学说;②放射线直接杀伤神经细胞学说;③自身免疫反应学说;④自由基损伤;其中血管损伤可引起继发性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影像学的脑梗死表现。
2.3GBM对侧远隔复发
85%以上的复发GBM为局部复发,约2/3的肿瘤复发位于原发肿瘤边缘2cm内,1/3的复发性GBM远离原发肿瘤。有研究推测,首次手术后5~10年的远处复发,实际上是新的原发肿瘤,这些肿瘤独立生长且可能是由于辅助放疗、化疗而产生的。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远处复发肿瘤和原发肿瘤之间有充分的基因相似性,认为远处肿瘤是原发肿瘤在远处的复发,而不是独立的原发GBM。
综上所述,GBM影像表现多变,非典型病例影像易误诊,术后易复发,并发症多,疗效差。通过加深对其影像学特点、放化疗并发症等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神外前沿E-mail:shenwaiqianyan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