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介骑士论坛第35期精华回顾血流导向装 [复制链接]

1#

神经介入骑士论坛(NeurointerventionalKnightForum,NKF),作为中国神经介入人群的持续性活动,初期遴选40项话题展开讨论,选题均为目前神经介入领域待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旨在让同行们能够持续追踪和探讨业内的热点话题,交流神经介入技巧和经验。第三十五期神介骑士论坛于12月29日(周三)晚20:00成功举办,并医院的浦奔放教授主持讨论。

本期主持

浦奔放

医院

主诊专家,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院核心专家。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神经血管介入治疗: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动静脉畸形的栓塞和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偏头痛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微创治疗。此外对复杂性脑外伤、自发性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微创手术治疗也有丰富经验。

Takehomemessage

无论是根据团队经验还是专家共识中有关内容,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颈内动脉大或巨大动脉瘤、多发串联动脉瘤、术后复发动脉瘤均存在明显优势。

对于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具体选择时需要谨慎,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的情况。

专家共识中推荐慎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但是团队经验表明血流导向装置对于复杂远端动脉瘤不失为一种优选方案。

专家共识中同样推荐慎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血泡样动脉瘤,对于血泡样动脉瘤可以一期先行弹簧圈栓塞止血,二期植入血流导向装置修复血管。

对于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若瘤颈有射流征,专家共识中推荐结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此种情况下弹簧圈栓塞是必要的,既可以降低破裂风险,也可以通过弹簧圈的填塞为血流导向装置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其在瘤腔内摆动,从而起到更好的血流导向作用;但是在弹簧圈栓塞时仍需要警惕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可能。团队经验表明对于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建议一期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促进瘤内血栓形成;二期再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相对安全有效。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装置的贴壁,因此建议在进行型号选择时选择比目标血管直径稍大一号的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各中心的使用方案大同小异,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且规范化的方案;同时对于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是否具有参考价值也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团队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方案为:术后常规双抗3个月,根据影像学复查情况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单抗维持1年-1年半。

需要警惕多枚血流装置套叠释放可能会增加缺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第三十五期·精华回顾

01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本期神介骑士论坛围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展开,由来自医院宋冬雷教授团队的浦奔放教授主持。浦奔放教授首先对血流导向装置有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他指出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具有患病率较高,动脉瘤破裂后致残、致死风险高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血流导向装置的问世,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迈上了新台阶,将理念从囊内栓塞转向了载瘤动脉重建。常见的血流导向装置包括Pipeline、Tubridge、FRED等。另外,一些新型血流导向装置也开始逐渐面市。

对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而言,目前已有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颅内动脉瘤有良好的动脉瘤闭塞率。

尤其是针对大或巨大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相比传统的支架辅助栓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等治疗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小动脉瘤也有相对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基于相关研究结果,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适应症也从原有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进一步拓展至中小动脉瘤。

对于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而言,有两项单中心研究表明其同样具有良好的动脉瘤闭塞率,同时有着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另外,其对后循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也有不错的效果。

对于后循环动脉瘤而言,血流导向装置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适应症、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对于累及基底动脉的病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有研究对血流导向装置对于远端动脉瘤的治疗也进行了探索,闭塞良好率可达67.8-89.7%,但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4-27.5%,同时10%并发症为永久性的,需要警惕缺血相关并发症。

随后,浦奔放教授首先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中有关推荐意见进行了解读:1.无论是根据团队经验还是专家共识中有关内容,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颈内动脉大或巨大动脉瘤、多发串联动脉瘤、术后复发动脉瘤均存在明显优势。2.对于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可能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但具体选择时需要谨慎,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的情况。3.专家共识中推荐慎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但是团队经验表明血流导向装置对于复杂远端动脉瘤不失为一种优选方案。4.专家共识中同样推荐慎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血泡样动脉瘤,对于血泡样动脉瘤可以一期先行弹簧圈栓塞止血,二期植入血流导向装置修复血管。5.对于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若瘤颈有射流征,专家共识中推荐结合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此种情况下弹簧圈栓塞是必要的,既可以降低破裂风险,也可以通过弹簧圈的填塞为血流导向装置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其在瘤腔内摆动,从而起到更好的血流导向作用;但是在弹簧圈栓塞时仍需要警惕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可能。团队经验表明对于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建议一期进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促进瘤内血栓形成;二期再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相对安全有效。6.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装置的贴壁,因此建议在进行型号选择时选择比目标血管直径稍大一号的血流导向装置。7.血流导向装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各中心的使用方案大同小异,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的且规范化的方案,同时对于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测是否具有参考价值也存在一定争议。我们团队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方案为:术后常规双抗3个月,根据影像学复查情况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单抗维持1年-1年半。8.需要警惕多枚血流装置套叠释放可能会增加缺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02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

随后,浦奔放教授结合具体病例分享了宋冬雷教授团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

Case

病例一

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拟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

因动脉瘤巨大,瘤颈及载瘤动脉几乎不可见,通过微导丝在瘤内成袢将微导丝走行至载瘤动脉远端。

首先在远端将血流导向装置打开,此时不要锚定,将其移动至拟释放的部位后锚定。

随后将血流导向装置打开并进行推拉释放,此例患者为巨大动脉瘤,需要特别注意支架头端的贴壁释放,否则有血流导向装置疝入动脉瘤腔的风险。

即刻造影提示血流导向装置释放后,动脉瘤腔内有明显的造影剂滞留。

对于这样一例巨大动脉瘤,团队进一步进行了弹簧圈填塞,此时出于两点考虑:1、动脉瘤巨大,进一步填塞弹簧圈降低破裂风险;2、通过弹簧圈的填塞为血流导向装置提供一定的支撑,防止其在瘤腔内摆动,从而起到更好的血流导向作用。

复查造影提示动脉瘤几乎不显影,同时远端血流通畅。

Case

病例二

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拟通过血流导向装置的植入实现管腔的修复。

微导丝、微导管到位后,将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推拉释放。

即刻造影可见支架打开良好,动脉瘤腔内可见少量造影剂滞留。

半年后随访造影显示动脉修复良好,同时患者无穿支相关症状出现。

以上为本期医院宋冬雷教授团队的浦奔放教授关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全部分享内容,期待各位同道通过文章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和思考!

第三十六期活动预告

自年5月7日起,在“圣骑士”群主的支持下,遴选中国神经介入人群精彩病例,通过卒中视界的平台与读者分享,截至目前已推送期,涵盖余个高质量病例。这些病例的背后,是每一位中国神介人群成员经年累月的实战经验和苦研精思。立足于此,全新的神介骑士论坛将为广大脑血管病医生奉献更多高水平的讨论。由于群内人数已满,卒中视界也将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