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近日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全文发布,这是国内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领域内第一部专家共识。据了解,由于血流导向装置(FD)近年来才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问题在临床上尚存较大争议。此前,临床医生在该装置的使用上多依据个人经验,国内业界尚无关于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性共识来规范和指导FD在我国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因此,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FD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规范该装置的适应证及使用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据了解,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0.95%。然而,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致死率可达40%。
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当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ISUIA)及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等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所证实。然而,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巨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等)因存在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治疗后复发率高等特点,其血管内治疗仍是巨大挑战。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FD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流重塑装置,其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由于其较普通颅内支架拥有更细密的网格以及更强的血流导向能力,所以更有利于动脉内皮细胞的移行生长及瘤颈覆盖闭合。通过FD的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设计,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载瘤动脉向动脉瘤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内,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得以改善,最终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排版
丁慧鑫
校对
董晓慧
审核
柳海霞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