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砥砺前行的一体化安徽答卷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时间的指针,指向这个骄阳似火的8月。一年一度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即将在上海开幕。

回望过去一年,前行的轨迹,铿锵且不凡。

这一年,我们共建共进、协力协作,结对合作帮扶之“手”越握越紧,共同绘就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同心圆”;

这一年,我们同心抗疫、全力守“沪”,合力构筑起长三角疫情防线;

这一年,我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经济恢复的步伐不断加快。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上进生”,一直在奋勇争先。一年来,安徽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携手沪苏浙推动国家规划实施、重点协同事项落实,在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创新协同、产业协作,高质量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去年10月,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刷爆网络——“九章二号”和“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问世。速度极快,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远快于当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系统都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可以说,这也是长三角创新合作产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共建实现新突破。去年以来,我省协同沪苏浙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揭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要让更多成果就地转化。我省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谋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2亿元,同比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量1.29万件,同比增长12.6%。

共建产业合作平台载体。在产业合作上,我省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成立6个合作示范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共建“数字长三角”,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完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培育“羚羊”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1个。

产业协同合作,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去年全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8亿元,同比增长22.6%。

城市携手、开放合作,“长三角朋友圈”高效亲密

沪苏浙皖,是“好邻居”也是“好伙伴”。一年来,彼此之间密切来往、深度合作,“长三角朋友圈”愈发高效而亲密。

7月5日,随着滁河大桥建成通车,合宁高速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我省首条高速公路华丽“升级”,实现全线双向八车道通行,将成为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大动脉”。

如今,长三角交通的通达性还在提高,我省和江苏南京正在推进两条城际铁路建设,以后从滁州和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更通达,开放不止步。我省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肥、芜湖、蚌埠片区分别与浙江杭州、宁波、金义片区开展战略合作,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5%。

结对合作之手越握越紧,区域协同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3个区、江苏3个市、浙江2个市,对口合作帮扶我省8个市。半年多来,沪苏浙帮扶城市(城区)在皖北在建亿元以上项目达个、累计投资亿元,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有着“近水楼台”优势的省际毗邻地区,正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

近年来,宁滁、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加快建设。在合作机制上,滁州、马鞍山市分别与南京市联合成立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县区层面相应成立由双方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市场化运作方面,来安县与江北新区、南谯区与浦口区分别合资成立投资公司,负责片区投融资与开发建设。

重大项目持续发力。宁滁新型功能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上下游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宁马新型功能区坚持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围绕“一高三新”产业定位开展招商。两个新型功能区挂牌以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1亿元。

绿色共保、民生共享,构建一体化发展“幸福之圈”

好山好水,一同守护。长江、淮河、新安江是沪苏浙皖共同的重要生态廊道,多年来,三省一市推进绿色共保,联合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同守一江清水、万里碧空。

我省加快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和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2道生态屏障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人工造林14.2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建设50万亩。

围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皖浙两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圆满完成三轮试点,目前新安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这一做法已在全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享受“一网通办”服务……这些年,长三角群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医疗合作领域,我省与医院、医院和浙江大医院分别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创伤、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长三角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

在教育合作方面,加强与沪苏浙高校合作,省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安徽工业大学与南京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正式招生。

在公共服务领域,身份证、驾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个场景应用实现“一网通办”,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全省人社业务“一卡通办”、惠农补贴“一卡通发”、交通领域“一卡通行”、文旅领域“一卡通游”、医疗健康“一卡通结”。

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下一步,我省将紧扣“三大使命”和“七项任务”,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与沪苏浙构建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让“高质量”越来越高、“一体化”越来越强、“一盘棋”越下越活。(安徽日报记者王弘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