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匠心,铺就城市交通主动脉天津党务通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29694/

地铁,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因便捷通达而成为众多市民日常首选的交通出行方式。然而,在四通八达的路网背后,地铁建设者的奉献与付出却常不为人所知晓。

不久前公布的全国劳动模范名单上就有一位我市的地铁建设者。他在8年时间里组织完成了本市12条地铁盾构隧道、6座车站、1座车辆段、一个全国领先平台管理体系以及本市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设计方案的建设研发工作……先后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部长,高级工程师闫伟。

“哪儿难干,我去”

在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闫伟有个响当当的头衔——“地铁博士”,这不仅因为闫伟是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更因他屡次请缨到工程建设难度最大的项目一线。在同事们看来,他“既有专业知识,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地铁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天津是退海城市,地下水丰富,地质复杂,工程风险高,建设者需要更高的专业精神和精湛的技术能力。

听说2号线建国道至天津站区间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年初到公司的闫伟就主动向领导申请前去“锻炼”。白天,他和工人们一起深入地下阴暗潮湿的隧道,参与基坑开挖、盾构掘进等工作,晚上就围坐在一起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商讨下一步的风险解决方案。施工期间一干就是72小时,没有周六日。盾构机作业面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掺杂着机器持续的噪音和各种添加剂的气味,往往一进一出就是一身汗,工作结束后噪音还久久回响在耳边……尽管如此,为了尽快积累工作经验、确保施工质量和作业安全,往往同事们休息后,闫伟还会坐在盾构机操作作业面上紧盯分析参数、调整姿态,翻看随身携带的专业书籍……就这样摸爬滚打了4个多月,盾构区间终于实现了按时、保质贯通。

年11月,6号线理工大学站被列为天津地铁四大风险源之一,闫伟又主动申请到这个站以及两个盾构区间做现场管理。由于基坑内积水无法沉降,工程一度停滞了好几个月,为了确定漏水位置,闫伟连续十几个小时不顾严寒值守现场,带领工人们尝试各种方法,最终,通过引入袖阀管注浆工艺,并经反复测试,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就这样,理工大学站以及两个盾构区间的3处一级风险源和6处二级风险源被一一化解,工程竣工时间比原计划还提早了了1个月……

采访中聊起这些施工现场的故事,闫伟滔滔不绝,几年来,他总是申请去到一线难度最大的岗位“锻炼”。“尽管工作苦点、累点,但只有身处一线才能真正解决地铁建设中的难点问题。能为城市地下路网建设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闫伟这样说。

“创新,引领城市地铁

智慧化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城市地铁建设而言,创新则是引领地铁智慧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年,公司拟筹建监控中心,闫伟被委以重任。面对“一没经验、二没借鉴”的窘境,闫伟和同事一道,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他山之石”,并结合本市特点,深入工程一线调查研究。他们不分昼夜地讨论、修改方案,从明确定位、设计功能,到选择硬件、编写软件,再到完善数据链路、编写制度流程……经过5个多月不分昼夜地研发,年6月,一个以“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为理念,集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风险监控系统、隐患排查系统、实名制管理系统、盾构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等六大模块于一体的线上安全质量风险管控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在当年这一地铁监控中心被誉为“三个之最”——即“全国地铁行业最先创立、用时最短、理念与技术最先进”。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对施工信息的实时综合分析研判,大幅提升了地铁建设管理效率。至今,该平台已相继承担了本市地铁Z1线、1号线东延、4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等施工建设阶段全过程的监控管控工作。

这些年,闫伟还先后主持开发了“度盾构施工分析法”“液化地层盾构施工管控法”等工法,将地铁中医一附院至李七庄区间沉降控制率从33%提升至95%;参与研发了“盾构应急抢险模板台车”“隧道橡胶囊”等地铁建设应急抢险工具,将盾构应急抢险时间从24小时缩短到12小时;取得了新型混凝土切割机、临近机场的基坑支护结构等专利,提高了地铁施工效率……一个个创新成果犹如破土而出的竹节,将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信念支撑得越发坚固。

这段时间,闫伟正忙着参与组建本市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6号线2期的系统设计研发工作。待正式投入运营后,我市轨道交通智慧化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用心用情让城市地铁更加美好”

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什么?是一丝不苟,精雕细琢,专注专业,不断创新……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一份执着。

采访中,在闫伟堆满材料的书桌上,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本厚厚的书——天津地铁1号线东延至国家会展中心工程技术总结(案例分析)。书中按照整条地铁线路建设前中后期细分章节,记录了工程相关的全部建设情况,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勘察、工程特点、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体会及建议等,并附有施工现场的全部工程图纸。据了解,正是在闫伟组织下,每条线路完工后,都要额外新增这样一项工作——汇总施工相关单位的全部资料,集结出书。目前类似的总结已有6本。“我希望每项工程完工后,这些资料都能积累下来,为今后的建设提供案例经验,也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厚厚的一本总结,是地铁建设者们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利用近一年时间,收集、整理、归纳而成的。除了纸面上“硬核”的技术与数字,浸润的更是地铁建设者的心血与情怀。

年起,闫伟又主持开展了“文化进地铁”项目,旨在将特色本土文化融入地铁整体建设之中。他们选取重点车站,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和天津历史文化的梳理总结,打造“一线一主题”的“网红车站”。相信未来,市民们在安全便捷乘坐地铁的同时,更能在这里体验到独特、悠久、浓厚的“津味文化”。

“他们都管我叫‘大龄文艺男青年’。”闫伟笑着调侃起自己在工作中的细腻,“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真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地铁更美好。”

责编

高羽孔维薇

记者

孔维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