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河岸公园坐落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中心城区西侧。这个沿曼萨纳雷斯河弯曲建设、长达10公里的线性大公园,是马德里绿色版图中的重要一环。
不同于依照规划按部就班建设的「得来全不费工夫」,马德里河岸公园的落成,是城市与河流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付出巨额「学费」才换来的城市发展共识。
马德里河岸公园是一个由交通设施改造牵引,激发生态效益提升的世界级范例。通过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地下化改造,让曼萨纳雷斯河重新回归城市,继而带动岸线两侧的公园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的更新。
该项工程也因此被认为是马德里近几十年最为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也是欧洲近年来最雄心勃勃的城市改造工程。
纵观全球的城市「大手笔」工程,可能只有波士顿「大开挖」项目可与之比肩。
而马德里河岸公园项目的另一大特点是快——三年完成环线公路地下化工程,又在接下来的四年完成了近公顷的河岸公园建设。
这源于一位有远见且有魄力的市长——阿尔伯特路易兹-伽利亚尔东,在-年间担任马德里市长。他通过重新划分道路等级、大项目拆分小项目等策略,在两个任期内顺利完成改造工程。
01
环线公路「大开挖」
道路入地,将河流还给城市
MEASURETHEWORLD
在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大公园之前,曼萨纳雷斯河被一条叫M30的环线公路包围。M30公路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是遵循美国发展模式建设的马德里第三条环线公路。
这条环线公路滨河而建、穿城而过,隔绝了城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区。
上世纪末,M30整体竣工时,已经不能满足每天20万的车流量,一些路段交通事故频发,噪音、尾气污染严重。被夹在道路中央的曼萨纳雷斯河,水质不断下降,环境逐渐恶化。
而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曼萨纳雷斯河作为河流的功能逐渐弱化。
城市电力设施和排水系统逐渐向河流聚集,河流两岸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走廊」。环境恶劣、难以抵达的曼萨纳雷斯河,逐渐消失在马德里市民的视野中,沦为城市的边缘空间。
年,新上任的市长决定对这条交通动脉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手术」——将束缚曼萨纳雷斯河的M30路段地下化,以此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
这个被称为「M30地下化」的项目,于年9月开工建设,6公里长的地下隧道,成本达37亿欧元。建成后,与东、西段隧道和市区主要大街新修隧道相连,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交通隧道。
新的地下隧道通过安装交通控制系统、防火系统、通风系统,极大改善了通行条件。同时还系统地整合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线,包括电力管线、污水系统、燃气管线、数据光纤等,成为马德里重要的「城市生命线」。
总体来说,M30的地下化改造虽然耗资巨大,但无疑对城市发展来说有积极影响:不仅改善了交通流量,也极大降低了拥堵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改造后的M30,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因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大量减少。
02
以公园「缝合城市」
打造沿河绿地体系
塑造全新滨水空间
MEASURETHEWORLD
并入地下的M30环线,为城市释放了大量地面空间。政府借机推出了马德里河岸公园改造计划,重新规划沿河两岸区域。缝合城市空间、塑造宜居河岸,成为该项目的两个核心目标。
为了引入公共空间营造的创新思路,年,马德里市议会组织了全球范围内的设计竞赛。来自荷兰的WEST8和西班牙本地事务所MRIO,共同提交了隧道上方的城市景观再生方案,最终赢得了该竞赛。
除了领航全局的设计事务所,更有本地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策划,包括:工程师、建筑师、景观规划师、生物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专家团队,从多个维度对河流及绿地建设展开探讨。
马德里河岸公园项目总占地公顷,从年开始建设,于年完工。通过建立一个沿河岸的城市绿廊,将周边其他有价值的户外空间联系起来,成为缝合中心城区与城市周边组团的新的绿色发展轴线。
1.东西缝合,以桥梁连接城市两岸
为了更好的连接河流两岸,曼萨纳雷斯河之上新架设了多座桥梁,包括国际设计事务所设计的30座新桥,和历史悠久的3座老桥。新与老的碰撞,奠定了该区域独特的文化调性,成为马德里新的城市地标。
阿根苏拉步行桥——马德里河岸公园最长的桥梁,螺旋结构搭配金属材质,让这座桥成为河流之上的耀眼地标。
桥梁主体分为两段,充分满足沿岸居民的交通穿行和亲近自然的需求。桥梁本身就作为一道风景的同时,也是俯瞰公园和周边区域的重要城市观景台。
卡斯卡拉桥——混凝土材质的曲面拱廊刻画出桥梁优美的轮廓线,规则排列的钢铁悬索轻盈地吊起钢板桥面,让这座全长仅41米的桥梁灵动起来。
穹顶内部,是西班牙画家丹尼尔卡诺加专门为此设计的马赛克壁画,形形色色的人们,是河流两岸最具魅力的生活图景的写照。
2.南北贯通,串联城市绿地体系
马德里河岸公园的贯通,进一步完善了马德里的城市绿地体系。由北到南,马德里河岸公园依次连接了北部的西班牙最大的城市绿地田园之家、皇家花园摩尔人花园,和南端的曼萨纳雷斯线性公园、恩里克蒂耶尔诺加尔文公园。
3.复合功能,
满足全年龄全天候活动需求
从公园本身的功能来看,马德里河岸公园成为了一条集合生活、文化、生态功能的河流,是一个覆盖全年龄全天候的休闲活动场所。
①.生活的河流——
多元空间类型,创造丰富活动类型
马德里河岸公园不仅有儿童的游乐设施,年轻人的极限运动场所,也有老人的锻炼场所,成为集健身、休闲、运动、交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社会项目。
儿童游乐区——有秋千、蛛网、吊床、吊桥和爬藤等不同装置,面向不同年龄层,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活动,有适用于幼儿、安全性较高的滑梯,也有以技能、平衡和力量为主的大龄儿童游乐区。
滑板公园是最能吸引年轻人的地方,也是马德里河岸公园中最具活力的场所。
开阔的散步道充分结合西班牙人热衷晒太阳的生活习惯,平缓步道、铺装广场、景观小品,丰富的设计元素让散步道充满趣味。
②.文化的河流——
沿河聚集的各类文化主题空间,
营造丰富体验
以历史为轴吸引文化建筑聚集,共同塑造了该区域的文化调性,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集合了文化中心、植物园和博物馆的屠宰场改造片区,是该区域乃至全市的重要文化载体,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战略支点。
年屠宰场关闭后,于年开始进行全面改造。马德里将该项目作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契机,决心将其建设为城市新的文化中心。
通过强化步行可达性、移除周边的建筑障碍、配置开阔的绿地空间、提升周边环境等一系列工程,方便居民和游客顺利抵达,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提升。
马塔德罗文化中心是一个集展览、音乐节、电影放映、戏剧展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当代文化创意载体。
随着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马塔德罗文化中心逐渐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年,马塔德罗文化中心的游客量提升至原来的4倍,达到万人(同期马德里年游客量多万左右),成为马德里第五大最具价值的文化载体。
阿根苏拉温室植物园,同样利用屠宰场空间改造而来。钢结构和玻璃组成的建筑中,展示着一系列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约种植物。
曼萨纳雷斯河自然与历史博物馆,是展示曼萨纳雷斯河及周边更新历程的小型展厅,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河流与城市共生的历史。
③.生态的河流——
恢复生态秩序,用生命说明生态
在改造过程中,马德里河岸公园新种植了3.3万余株植物,绿地覆盖面积达21万平方米,成为城市的「绿肺」。
在河流岸线的处理上,采取野化的方式,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曼萨纳雷斯河从原来的污水河,变成鸟类和夜行性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聚集了包括红隼、普通楼燕、苍雨燕、白腹毛脚燕、岩燕、家燕、赭红尾鸲、家麻雀等多种鸟类,成为区域生态的重要写照。
该项工程也因此获得年哈佛大学第12届绿色城市设计奖。
尽管公路地下化改造和线性公园的改造花费巨大(分别花费36.9亿和4.1亿欧元),但这两项工程为城市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在建设过程中,为城市带来9.4万个工作岗位,以及3.2万个长期职位,成功激活周边的旅游服务业态。
可以说,马德里河岸公园的改造,从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到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再到重新连接河流与城市,是一次完美的城市空间再造,成为全球公共空间改造的典范。
在看到马德里河岸公园的积极影响后,多国领导纷纷前来考察。
03
撬动城市更新
以河流为轴,提升沿岸土地价值
MEASURETHEWORLD
马德里河岸公园的故事到这里依然没有结束。追溯历史,可以发现,曼萨纳雷斯河周边一直以来都是城市中相对不受欢迎的地区,起初被工业、铁路占据,后又被城市快速路包围。
M30地下化和滨水公园两个大手笔工程的落地,让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沿河地区,站在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