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条路,对于家住济南西部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就是老济南口中的十二马路,官方名称纬十二路。说它特殊,不仅因为其有悠久的历史,伴随济南开埠而生;更多的还在于它是济西的南北大动脉,串联起了一代代济南人的生活与青春,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蝶变和成长。
年,济南自主开埠,开启了近代对外开放与城市化进程的篇章。最开始老商埠中的道路多以经纬命名,纬十二路也不例外。纬十二路建于年前后,在商埠的最西边,其走向也与济南其他的经纬命名的道路一样,与地球的经纬方向相反。老济南人俗称的“十二马路”,南起经十路,北至堤口路西端与济齐路相接,全长米。据老济南人讲述,过去老济南有三条贯穿南北的大通道,一条是大纬二路,另一条是历山路,另一条就是十二马路,可以说那时候的十二马路绝对担得上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称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二马路北端有八里桥铁路桥可以分道通行,桥上跑火车、桥下通汽车、辅道走行人的重要交通作用。而八里桥北边以前有着济南市最大煤炭公司、木材加工厂等。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每天都有许多汽车、拖拉机、地排车拉着大批的煤炭或木材通过八里桥,再经过十二马路,源源不断地送往批发供应站和各个单位。
不仅交通便利,彼时的十二马路也承担了西城人民的吃喝玩乐。济南的老字号饭店泰丰园就位于十二马路以西,那是附近如果有结婚的人家讲求排场的都会去泰丰园摆几桌。同样位于十二马路西侧的还有承载了无数老济南青春时光的明星电影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红色二层大楼。笔者的母亲就在这里看过《冰江察记》《平原游击队》等经典影片。由于当时的十二马路以西城市发展相对滞后,这条路也成了区分“城乡”的分界线,人们习惯把十二马路以东称为“市里”,以西叫作“郊区”或“西郊”。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槐荫区城市建设发展加快,十二马路及其沿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市场小商品市场和市华联商场迅速崛起,不论是一早来批发货品的小商贩,还是闲来无事购物的市民,都通过十二马路纷至沓来,交通也更加拥挤。后来,经一路、经四路、经六路和经七路延长线(均穿过十二马路)相继打通,十二马路得到了及时分流,槐荫的交通也变得更加通畅。年,纬十二路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至双向八车道,极大地改善了道路通行能力。年,随着纬十二路BRT公交线路的开通运行,在其沿线经二路与经六路路口,又增添了两座天蓝色过街天桥。市民可乘坐垂直电梯,直接到达BRT车站,方便又安全,在当时的济南尚属首例。
交通便利的同时,十二马路沿线的生活圈也更加完备。年,集购物、娱乐、餐饮及文化休闲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和谐广场开业,各大品牌、超市、餐饮纷纷入驻,十二马路以西高品质商圈经济就此启幕。年,连城广场开业;年,纬十二路人防商城开业,不仅设置了便民市场,市民还可以通过地下通道横穿十二马路,省去了过马路的麻烦。现在的十二马路,北有“华联”、南有“和谐”、中间有地下商业街,商圈发展成熟,各项功能完备。此外,济南市小辛庄小学、山东省济南第十九中学、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六中学、医院等均位于十二马路沿线,承包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如果把城市看做一个有机体,那么重要道路就是其发展的骨架支撑。从坑洼不平、机非混行到双向八车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完备,纬十二路不仅打破堵点,提高了通行效率,也兑现了群众幸福感,联通了城市发展血脉。城市交通的发展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纬十二路的蝶变之路也并未停步。年6月起,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纬十二路站(工程名)进行围挡施工。据了解,纬十二路站沿经十路下方东西向布置,未来与规划线路换乘,为地下明挖三层岛式车站,共设4个地铁出入口。建成后,“东强”连接“西兴”,纬十二路沿线发展将享受到更多交通红利,居民生活也必将更加便捷。
很久之前,老济南话中有个俗语:十二马路一拐弯,形容的是去很远的地方而又不愿意告诉对方具体是哪的目的地。而现在,交通的发展铺就了槐荫发展的快车道,十二马路不仅是链接南北商脉的金街,更是承载着勤劳朴实创新实干济南人的美好期盼的幸福街。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现代化高品质的济西槐荫正在阔步前行。